穽鄂的意思、穽鄂的详细解释
穽鄂的解释
捕野兽的陷坑和笼子。
词语分解
- 穽的解释 穽 ǐ 同“阱”。 笔画数:; 部首:穴; 笔顺编号:
- 鄂的解释 鄂 è 中国湖北省的别称。 古同“谔”,正直的话。 古同“愕”,惊讶。 古同“萼”,花托。 边界:“纷被丽而亡鄂”。 姓。 笔画数:; 部首:阝;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穽鄂(jǐng è),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捕兽用的陷阱和坑穴。具体释义如下:
-
字义构成与基本含义:
- 穽:古同“阱”,指为捕捉野兽或防御敌人而挖的深坑、陷坑。《说文解字》释“阱”为“陷也”。
- 鄂:在此处并非指地名(如湖北省简称),而是通“堮”或“愕”,指坑坎的边缘、界限或棱角。在“穽鄂”一词中,“鄂”特指陷阱边缘竖立的尖利物(如削尖的木桩、竹签等),用以防止落入陷阱的野兽逃脱或增加杀伤力。
- 因此,“穽鄂”合起来,就是指底部为深坑(穽/阱)、边缘或内部设有尖锐障碍物(鄂)的捕兽装置。其本质是一种带有杀伤或禁锢设施的陷阱。
-
文献依据与用法:
- 该词主要见于古代文献,尤以儒家经典注疏中出现。
- 最经典的出处是《周礼·秋官·雍氏》中的记载:“春令为阱擭沟渎之利于民者。”汉代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此句时明确指出:“阱,穿地为堑,所以御禽兽。其或超逾则陷焉,世谓之陷阱。擭,柞鄂也。坚地阱浅,则设柞鄂于其中。”这里提到的“柞鄂”即“穽鄂”的异写或同义词。
- 唐代学者贾公彦在《周礼疏》中进一步解释郑玄的注:“柞鄂者,或以为竖柞于阱中,使兽不能跳出;鄂,谓以尖木为鄂,使兽误触而伤。”这清晰地说明了“鄂”在陷阱中的作用。(来源:国学大师网 - 提供《周礼》及郑玄注、贾公彦疏的查阅)
- 《礼记·中庸》亦有“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的表述,其中“陷阱”与“穽鄂”含义相通。汉代郑玄注《礼记》时也可能涉及类似解释(具体注文需查证古籍)。(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 提供《礼记》及部分注疏的查阅)
-
词义引申与象征:
- 由于“穽鄂”是人为设置的、用以捕捉甚至伤害野兽的隐蔽机关,故其引申义可指阴谋、圈套或害人的计谋。落入“穽鄂”意味着陷入危险或被算计的境地。
- 在文学或修辞中,它有时被用来象征潜伏的危险或困境。
“穽鄂”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专指古代捕猎时使用的、带有尖锐边缘或内部障碍物的深坑陷阱(阱)。其结构特点是“穽”(深坑)与“鄂”(边缘尖利物)的结合,目的是有效捕获或杀伤野兽。该词主要见于古代典籍(如《周礼》)及其注疏(如郑玄注、贾公彦疏),后世也偶用于比喻阴谋圈套。
网络扩展解释
“穽鄂”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jǐng è,其含义和解释如下:
词义解释:
-
基本含义
指捕猎野兽的两种工具,即陷坑(穽) 和笼子(鄂),组合后泛指捕兽的陷阱装置。这一解释在多个词典中被统一提及。
-
结构分析
- 穽(上下结构):同“阱”,指地面挖掘的深坑,用于困住野兽。
- 鄂(左右结构):此处指捕兽用的笼子或类似装置,而非现代常见的“湖北省别称”或姓氏含义。
补充说明:
- 引证与用法
该词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古籍或特定语境中。例如:“穽鄂”可描述古代狩猎或防御野兽的设施,如《汉语大词典》引证:“捕野兽的陷坑和笼子。”
“穽鄂”是一个描述传统捕兽工具的组合词,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具体场景。若需进一步了解古汉语类似词汇的用法,可查阅权威词典或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暗河案检把都儿拜金主义包公杯中蛇影步雪履穿成趣晨夕齿爵赤野疮残床公处刑从打挡车工牴梧断机发廊奉敕负利率干辅鲠亮贡进攻占泸定桥犷锐寡趣浩然合化虹陛哗笑灰黑濩略婚娶罝维磕睡虫空文漏粉忙手忙脚马杌子麪环盘博疋似青铜情逾骨肉认旧任务丧逝尚方宝剑沈钓霜户朔吹四衢塔然特勒忘性问结窝儿里横贤科小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