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大義凜然的意思、大義凜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大義凜然的解釋

[inspiring awe by upholding justice;uphold the cause f righteousness] 大義:正義。凜然:令人敬畏的樣子。堅持正義、英勇不屈的氣概令人敬畏

大義凜然,奮裾首倡。——宋· 曹輔《唐顔文忠公新廟記》

詳細解釋

形容為維護正義而顯出嚴峻不可侵犯的樣子。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孫氏西齋錄》:“ 孫樵 所作《西齋録》,乃是私史,至于起 王氏 已廢之魂,上配天6*皇;條 高後 擅政之年,下繫 中宗 ,大義凜然。” 魯迅 《故事新編·采薇》:“于是他大義凜然的斬釘截鐵的說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難道他們在吃的薇,不是我們聖上的嗎!’”柳子戲《孫安動本》第六場:“老爺正氣沖霄漢,盡忠報國大義凜然。”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大義凜然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大義凜然”是一個漢語成語,用于形容人因胸懷正義而表現出的莊嚴、無畏的姿态。以下從詞義、出處、用法及意義等方面綜合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詞義構成

    • 大義:指正義、崇高的道德準則或社會公認的價值觀(如忠誠、愛國、公正等),常與民族、國家利益相關。
    • 凜然:形容嚴肅、莊嚴且令人敬畏的态度,展現堅定無畏的氣質。
    • 整體含義:因堅守正義而表現出不可侵犯的威嚴感,常用于贊美為道義犧牲個人利益或生命的英雄人物。
  2. 核心特征

    • 堅定性:面對威脅或誘惑時毫不動搖(如英雄不屈從敵人威逼利誘)。
    • 道德性:行為符合社會公認的正義标準,強調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曆史出處與典故

  1. 成語起源
    最早見于宋代曹輔的《唐顔文忠公新廟記》:“大義凜然,奮裾首倡。”。
  2. 典故示例
    唐代顔真卿奉命勸降叛軍李希烈時,不顧個人安危,以“國君命令不可違反”的信念毅然前往,展現了這一品質。

三、用法與例句

  1. 典型語境

    • 描述曆史人物(如文天祥、李大钊)或虛構角色的英勇行為。
    • 例句:

      “面對敵人的絞架,李大钊大義凜然,毫無懼色。”
      “戰士大義凜然的骨氣教育了無數後人。”

  2. 語法功能

    • 多作狀語或定語(如“大義凜然地說”“大義凜然的氣節”)。

四、現代意義與社會價值

該成語不僅用于曆史叙事,也鼓勵現代人在面對不公時堅守原則。例如,馬丁·路德·金為種族平等抗争的行為,即體現了“大義凜然”的精神。其核心意義在于弘揚正義感和責任感,推動社會價值觀的良性發展。


“大義凜然”強調以正義為内核的莊嚴态度,既是中華文化中的傳統美德,也是現代社會倡導的品格。其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突出人物在道德困境中的崇高選擇。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大義凜然是一個詞彙,它表達了一個人在面對困難時的堅定和正直。現在,讓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這個詞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形式、古時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大義凜然這個詞由三個字組成。其中,大意為偉大、重要;義指正直、道德;凜然表示嚴肅、莊重。 結合起來,大義凜然形容一個人在面對重大的困難或者道義問題時,堅守正直的态度和行為。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大字的拆分部首是大(一)字旁,筆畫數為三;義字的拆分部首是讠(讧)字旁,筆畫數為三;凜字的拆分部首是冫(冰)字底,筆畫數為十。如此組合,構成了大義凜然這個詞。 大義凜然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最早可追溯到《莊子·養生主》一書中。在這本書中,作者莊周以大義凜然來形容仁人志士的品質和行為。後來,這個詞成為了一種标志着高尚道德品質和堅定立場的表達。 關于繁體形式,大義凜然的繁體字為「大義凜然」,在繁體字中,「都」字旁取代了「一」字旁。 在古時候,大義凜然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相似,沒有太大的變化。以上所述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也適用于古代漢字寫法。 下面,讓我們來看一些例句,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詞。例如:面對************的行為,他毫不猶豫地表達了自己的大義凜然之見。或者,他的言談舉止始終彰顯着大義凜然的精神。 最後,讓我們來看一些與大義凜然相關的詞彙。組詞方面,可以有義無反顧、胸懷大志、正直不阿等。在近義詞方面,可以有正直堅定、守正不阿等。而反義詞則可以是寡廉鮮恥、背信棄義等。 希望以上内容能幫助你更好地了解大義凜然這個詞,以及它的來源、拆分部首和筆畫、繁體形式、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相關知識。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