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钺的意思、秉钺的詳細解釋
秉钺的解釋
持斧。借指掌握兵權。《詩·商頌·長發》:“ 武王 載斾,有虔秉鉞。”《周禮·夏官·大司馬》:“若師有功,則左執律,右秉鉞。”《漢書·終軍傳》:“大将軍秉鉞,單于犇幕。” 唐 劉禹錫 《代謝平章事表》:“雖協夢而求,無聞秉鉞之寄。” 清 鈕琇 《觚賸·圓圓》:“自此由 秦 入 蜀 ,迄於秉鉞 滇雲 。”
詞語分解
- 秉的解釋 秉 ǐ 拿着,持:秉燭。 掌握、主持:秉正。秉公。 古代容量單位,一秉合六十斛。 姓。 筆畫數:; 部首:禾; 筆順編號:
- 钺的解釋 钺 (鉞) è 古代兵器,青銅制,像斧,比斧大,圓刃可砍劈,中國商及西周盛行。又有玉石制的,供禮儀、殡葬用。 古星名。 筆畫數:; 部首:钅;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秉钺”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
“秉”意為手持、掌握,“钺”是古代一種長柄斧形兵器,象征權力。組合後字面指“持斧”。
-
引申含義
借指掌握兵權或軍事統帥權,常用于形容将領或帝王統率軍隊的權威。
二、曆史文獻出處
- 《詩經·商頌·長發》
記載:“武王載斾,有虔秉钺”,描述周武王持钺征伐,體現軍事權威。
- 《周禮·夏官·大司馬》
提到“若師有功,則左執律,右秉钺”,說明钺作為軍權象征在禮儀中的使用。
- 《文選·張衡·西京賦》
以“蚩尤秉钺”形容戰神蚩尤的勇猛形象。
三、象征意義
- 權力象征:钺在商周時期是王權和軍權的标志,類似權杖,如《漢書》中“大将軍秉钺”即指統帥軍隊。
- 取名寓意:現代用于人名時,寓意公正、持重(秉)與富貴、威嚴(钺),如“一秉至公”“大富”(注:此解釋來自中等及以下權威性網頁,需謹慎參考)。
四、現代應用
常見于曆史文獻解析、古典文學研究,或作為文化符號出現在特定場合(如總統府匾額“秉钺三江”,代指統轄長江流域的軍政權力)。
網絡擴展解釋二
秉钺(bǐng yuè)這個詞源自古代禮儀樂器,泛指持有權力、掌握大權的意思。下面依次為您提供《秉钺》的拆分部首、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以及一些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走之正)
筆畫:四畫
來源:《周禮·秉钺》中記載了秉钺的用法,引申為掌握權力的象征。
繁體:秉钺(簡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無記錄
例句:
1. 作為公司的總經理,他秉钺領導了整個團隊。
2. 國家元首在*********大會上秉钺發表講話。
組詞:
1. 秉持(bǐng chí):秉持原則、秉持信念
2. 執掌(zhí zhǎng):執掌權力、執掌大權
近義詞:
1. 掌權(zhǎng quán)
2. 執權(zhí quán)
反義詞:
無
希望以上内容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疑問,我會盡力解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