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剛正的操行。 漢 蔡邕 《範史雲碑》:“君受天正性,志高行潔,在乎幼弱固已藐然有烈節矣。”
(2).指忠烈有節操的人。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傑歸真》:“ 宋 代何以多忠賢, 明 代何以多烈節,而 元 妖獨無彰明較著之忠烈。”
“烈節”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核心含義,其解釋及來源如下:
剛正的操行
指人在道德或行為上表現出堅定、正直的品質,不為外界所動搖。例如:漢·蔡邕《範史雲碑》中提到“藐然有烈節”,強調主人公自幼便具備高尚的節操。
忠烈有節操的人
特指為正義或信仰堅守氣節、甚至犧牲生命的忠義之士。例如:太平天國洪仁玕在《英傑歸真》中對比宋、明兩代的忠賢與烈節,凸顯其曆史意義。
需區分“烈節”與“節烈”:
“烈節”一詞承載了傳統文化中對道德操守與忠義精神的推崇,常見于曆史文獻與文學作品。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範史雲碑》《英傑歸真》等原文。
《烈節》是指為了信仰、原則、道義、國家等而表現出堅定、無畏、不屈的精神和行為。它代表着一種勇敢、堅定、忠誠的品質,以及不屈不撓的決心和毅力。
《烈節》的拆分部首是火和戈,分别代表火焰和戈兵。它總共有7個筆畫。
《烈節》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十二年》:“畢公來歸,烝民狂走。”這裡的“烝民狂走”就是指畢公為了表達忠誠而奮不顧身的行為。從此,烈節一詞逐漸流傳開來,成為表達忠誠、堅貞的詞語。
《烈節》的繁體字為「烈節」。
在古代,烈節的寫法稍有不同。最早的寫法是「烝節」,後來逐漸演變為「烈節」。
1. 他守護着家族的榮譽,展現出了無比的烈節。
2. 面對困境,他選擇了堅守信念的烈節。
1. 烈節操:指對原則和道義的高度堅守。
2. 烈節之士:指表現出勇氣和忠誠的人。
3. 烈節烈士:指為國家和民族而獻身的英雄。
1. 忠誠:表示對國家、集體、人民、原則等的深厚忠誠和堅貞不渝。
2. 堅貞:指對理想、信仰、原則的堅定和不屈不撓。
懦弱:指沒有勇氣和毅力,容易屈服和退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