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臣事君,子事父,幼事長的三種道德規範。《禮記·文王世子》:“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父子、君臣、長幼之道得而國治。”《文選·沉約<齊故安隆昭王碑文>》:“協隆三善,仰敷四德。” 張銑 注:“三善,謂事君、事父、事長也。”《隋書·史祥傳》:“仰惟體元良之德,煥重離之暉,三善克修,萬邦以正。”
(2).三樣好處。《明史·劉應節傳》:“ 通 倉無腐粟, 京 軍沾實惠, 密雲 免僉商,一舉而三善備矣。”
“三善”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不同來源的詳細解釋:
核心内容
指“臣事君、子事父、幼事長”三種倫理準則,源自《禮記·文王世子》,強調君臣、父子、長幼之間的秩序與責任,認為踐行這三者可使國家安定。
曆史應用
古代文獻如《隋書》《明史》中均有提及,例如《明史》記載劉應節通過改革實現“通倉無腐粟,京軍沾實惠,密雲免僉商”三善,體現治國層面的實踐。
行為分類
指“眼善、語善、行善”三方面:
因果觀念
民間認為持續踐行這三善,三年可積累福報;反之則招緻災禍。另有版本将“眼善”替換為“思善”,強調思想層面的善意。
在佛教中,“三善”指佛說法的三個階段:初善、中善、後善,分别對應教義的開端、中間與結尾,皆具善妙意義。
“三善”的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
若需進一步了解某類解釋的細節,可查閱對應來源(如對行為準則的完整描述)。
《三善》是一個中文詞彙,它的意思是指人們應該追求的三種善行,即仁、愛、善。這三種善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提倡人們對他人要有仁愛之心,做好事、行善事。
《三善》的拆分部首是“一”和“口”,分别表示人類和口食;它的筆畫數是三畫。
《三善》一詞最早來自《禮記·禮運篇》,後來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概念。繁體字為「三善」,在繁體字中,「三」的上部還加了「口」字旁。
在古代,《三善》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代字形中,「三」字的上邊寫成橫折狀,像是一個倒過來的三角形;而「善」字的下部分右邊加了一個「言」字旁,表示良好的言行。
1. 學會尊敬師長、關愛他人和行善事是做一個有三善之心的人應該具備的品質。
2. 遵守道德規範和奉行三善,可以促進社會和諧與進步。
組詞:
- 仁愛:指人們對他人懷有仁慈和愛心的品質。
- 行善:指做好事、做善行的行為。
- 事業善:指從事仁愛事業的善行,如慈善事業、救助貧困等。
近義詞:
- 仁愛:慈善、布施、關懷。
- 行善:善舉、善行、善事。
反義詞:
- 惡行:不好的行徑、邪惡的行為。
- 不善:缺乏善心或不具備善良品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