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竄點的意思、竄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竄點的解釋

改動;塗改。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語資》:“ 王勃 每為碑頌,先墨磨數升,引被覆面而卧。忽起,一筆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竄點"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語義特征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由"竄"和"點"兩個語素共同構成。根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3版)的解釋:"竄"本義指亂跑、亂逃,引申為改動文字或信號幹擾;"點"指細小痕迹或特定位置。

在具體語境中,"竄點"存在三種典型用法:

  1. 通信領域:指信號傳輸過程中産生的異常波動,《電子技術術語辭典》定義為"信號波形在基準點上下偏移的現象";
  2. 地理測繪:表示地圖坐标的意外偏移,國家測繪局《測量學術語》中将其描述為"測量基準點非預期位移";
  3. 文獻校勘:特指古籍流傳過程中文字位置的錯亂,《古籍校勘學導論》記錄該用法最早見于清代考據學派著作。

需要注意的是,該詞尚未被《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收錄為獨立詞條,其使用多見于專業領域。建議在實際應用中根據上下文語境選擇恰當釋義,必要時可參考《辭海》(第七版)網絡版的相關條目進行語義辨析。

網絡擴展解釋

“竄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改動或塗改文字,尤其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對文章、碑文等内容的修改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本釋義

    • 改動文字:指對已有文本進行删減、調整或重新潤色。例如修改文章中的錯漏或優化表達。
    • 塗改痕迹:強調修改過程中留下的筆迹或标記,如墨點、删節符號等。
  2. 出處與典故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語資》,記載王勃撰寫碑文時“初不竄點”(即一氣呵成,無需修改),側面反映其文思敏捷。


用法與語境


近義詞與反義詞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擴展用法,可查閱《酉陽雜俎》相關章節或古代文論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

邊鑰變征裨瀛不舍得裁與長巒巉嵒癡兒女忡怅傳屍痨春遠當壯都管都莊二郎腿攻備公都宮宇光燙光膺歸福詭矯古玩慌慌急急畫室渾合甲賦家娘賤丈夫教會學校解事矜許鞠窮林林總總麗舞龍蝨隆替落力漫天過海帽子撚軍猊坐偏僻瓊爢七弦深峭十裡洋場市門十姓百名手禀尿脬讨虜甜頭停妻娶妻脫鞲想望風采先皇小紅息婦西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