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忌克 ”。
亦作“ 忌剋 ”。亦作“ 忌刻 ”。1.謂心存妒忌而欲駕淩于人。亦泛指為人妒忌刻薄。《左傳·僖公九年》:“無好無惡,不忌不克之謂也。今其言多忌克,難哉!” 孔穎達 疏:“其言多所忌,多欲陵人。”《晉書·王濟傳》:“然外雖弘雅,而内多忌刻,好以言傷物,儕類以此少雲。”《北史·房彥謙傳》:“主上性多忌剋,不納諫諍。”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八章:“有朝一日打下了天下,隻要你 張敬軒 對百姓行仁義,對老夥伴大度優容,不要心存忌刻,誅戮功臣,我 李自成 願意解甲歸田,做一個 堯 舜 之民。”
(2).猶忌恨。《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 陳定 平時家裡飽煖,妻妾享用,鄉鄰人忌剋他的多,看想他的也不少。” 章炳麟 《革命道德說》:“視學術之不若己者與資望之在其下者,如遇僕隸;高己者則生忌克;同己者則相标榜,利害之不相容,則雖同己者而亦嫉之。”
“忌克”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避免與克制
由“忌”(不喜歡、避免)和“克”(克制、制約)組合而成,表示對某種事物或行為的排斥與限制。例如:“他行事忌克,從不逾矩。”
妒忌與刻薄
更常見的用法是指心存妒忌且為人刻薄,常帶有貶義。如《左傳·僖公九年》提到“多忌克,難哉”,即批評某人因妒忌刻薄而難以成事。這一含義在古籍和現代文學中均有體現,如姚雪垠《李自成》中形容人物“心存忌刻”。
“忌克”在不同語境中可能側重不同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現代漢語中,“忌刻”更常用,而“忌克”多保留在書面或曆史文獻中。
《忌克》是一個漢字詞語,其含義為“忌諱、忌恨”。
《忌克》這個字可以拆解為“忄”和“克”兩個部分。
其中,“忄”是意思為“心部”,表明與情感、心理相關;“克”是指該字的音節部分,表示抵制、克制等含義。
拆分出來的兩個部分分别需要3個和7個筆畫來書寫。
《忌克》的來源比較複雜,它是由兩個獨立的字組合而成。其中,“忌”來源于《說文解字》,而“克”則起源于《康熙字典》。
在繁體字中,忌克的寫法與簡體字大緻相同,隻是結構和一些細節上存在差異。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忌克的形狀與現代略有不同,但整體上仍能辨認出字形。
由于隸書、篆書、楷書等不同字體的影響,忌克的字形在曆史中發生了一些變化。
1. 我們要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不要對其忌克。
2. 她對自己過去的錯誤忌克不已,一直後悔不已。
3. 不要用過去的錯誤忌克自己,要勇敢面對并改正它們。
1. 忌用:避免使用,不得使用。
2. 忌諱:忌憚,避忌,不敢或不宜做。
3. 克制:控制,抑制,限制。
1. 忌憚:懷疑,畏懼,害怕。
2. 忌諱:忌恨,忌憚,戒備。
3. 忌恨:憎恨,記恨,仇恨。
1. 寬容:容忍,接納,原諒。
2. 歡迎:熱情接待,喜迎,接納。
3. 接受:接納,領受,認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