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喻人或事物各有其長處和短處。《楚辭·蔔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論》:“鄙語二:‘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白起 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 應侯 。” 唐 劉知幾 《史通·惑經》:“昔 孔宣父 以大聖之德,應運而生。生人已來,未之有也。故使三千弟子,請益無倦。然則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其間切磋酬對,頗亦互聞得失。” 陳伯微 《西人一語激東瀛》:“ 中國 有句古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世界上沒有完美無缺的民族,任何一個民族都是瑕瑜互見,妍媸并存的。”亦省作“ 尺短寸長 ”。 宋 蘇轼 《定州到任謝執政啟》:“ 燕 南 趙 北,昔稱謀帥之難;尺短寸長,今以乏人而授。”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比喻人或事物各有優缺點,不能單純以絕對标準衡量。尺雖比寸長,但與更長的物體相比則顯短;寸雖比尺短,但與更短的物體相比則顯長,強調相對性與互補性。
提示:如需具體古籍原文或更多案例,可參考《蔔居》及《說苑》相關文獻。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意思是每樣東西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或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
成語“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拆分部首分别是 “尺”和“寸”,筆畫分别是4畫和3畫。
成語“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左傳》一書。
這個成語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在古代漢字中,這個成語的寫法可能略有變動。
他雖然學習成績一般,但在體育方面卻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以“尺”字開頭的詞彙有:“尺寸”、“尺碼”、“尺規”,以“寸”字開頭的詞彙有:“寸土”、“寸步”、“寸草不生”等。
與“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意思相近的成語有:“長短有常”、“長短利弊”、“事半功倍”等。
與“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意思相反的成語有:“一刀切”、“一箭雙雕”、“孰優孰劣”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