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困的意思、罷困的詳細解釋
罷困的解釋
疲勞困苦。 三國 魏 曹植 《谏伐遼東表》:“兵不解於外,民罷困於内。”《三國志·吳志·朱桓傳》:“今人既非智勇,加其士卒甚怯,又千裡步涉,人馬罷困。” 明 張居正 《請酌減增造段匹疏》:“頃蒙特恩,破格蠲賑,又取回織造太監,罷困之民,方得更生。”
詞語分解
- 罷的解釋 罷 (罷) à 停,歇:罷休。罷工。罷課。罷市。罷論(打消了打算)。罷筆(停止寫作)。 免去,解除:罷免。罷官。罷職。罷黜。 完了,畢:吃罷飯。 罷 (罷) 同“吧”。 罷 (罷) í 古同“疲”
- 困的解釋 困 (④⑤睏) ù 陷在艱難痛苦或無法擺脫的環境中:困厄(處境困苦危險)。困處(?)。困居。困擾。困境。困窘。困知勉行。困獸猶鬥。 窮苦、艱難:困苦。困難。 包圍:困守。圍困。 疲乏:困乏。困倦。困頓
網絡擴展解釋
“罷困”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à kùn,主要含義為疲勞困苦。以下是詳細解釋及相關信息:
1.基本釋義
“罷困”指因長期勞累或壓力導緻的疲憊與困頓,多用于描述身體或精神上的雙重疲乏狀态。例如:
- 三國魏曹植《谏伐遼東表》中提到:“兵不解於外,民罷困於内。”()
- 《三國志·吳志·朱桓傳》記載:“人馬罷困,千裡步涉。”()
2.文獻用例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常出現于描述戰争、民生或政治場景,強調因外部壓力導緻的身心困頓:
- 明代張居正《請酌減增造段匹疏》中寫道:“罷困之民,方得更生”,反映民生疾苦()。
3.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罷困”較少使用,更多見于曆史或文學研究,屬于書面化表達。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疲憊不堪”“困頓”等替代詞。
“罷困”側重于因長期勞累或環境壓迫導緻的綜合疲乏狀态,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文獻出處,可參考《三國志》《谏伐遼東表》等古籍(綜合、、)。
網絡擴展解釋二
罷困是一個表示解脫困境、擺脫困擾的動詞詞語。它的部首是罷和困,分别由⺅和囗組成,筆畫數分别為4畫和7畫。罷困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在繁體字中,罷困保持相同的形式,沒有變化。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保持一緻,沒有大的變化。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經過艱苦努力,他終于罷困了,找到了新的工作。
2. 他用智慧和決心罷困了他一直面臨的困境。
3. 學會放松是擺脫困境的關鍵,通過放松自己可以很快罷困。
組詞:解困、困境、脫困、擺脫
近義詞:解脫、解救、解放、拯救
反義詞:困住、束縛、困擾、陷入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