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樹。亦指樹葉凋盡之樹。 宋 楊萬裡 《宿查濑》詩:“疇昔穉桑今秃樹,如何白髮不教生。”
“秃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指沒有樹葉的枯樹,或樹葉完全凋零的樹木,常用來形容荒涼、貧瘠的景象。
字義解析
比喻意義
可引申為貧瘠、荒涼的狀态,例如形容土地貧瘠、頭發稀疏,或情感上的孤寂壓抑。
“秃樹”既是對自然現象的客觀描述,也承載了文學中的象征意義,常用于表達荒蕪、孤寂或衰敗的意境。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出處,可參考《宿查濑》《野草》等文學作品。
《秃樹》一詞通常用來形容沒有樹葉或者樹枝的樹木。它可以指代自然原因,如在嚴寒的冬季樹木失去了葉子;也可以指代人為原因,比如樹木被砍伐、采伐或受到環境污染。
《秃樹》這個詞共有兩個部首,分别是禾和木。禾部表示植物的意思,木部表示與樹木有關。《秃樹》的拼音為tū shù,其中“秃”的筆畫為10畫,“樹”的筆畫為8畫。
《秃樹》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普通話中,對于沒有樹葉或者樹枝的樹木,我們通常稱之為“秃樹”。在繁體字中,秃字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即“禿”,樹字的寫法也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對于“秃樹”的描述,可以使用不同的漢字來表達。例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其詩作中曾用“裸樹”一詞來形容秃樹。另外,古代漢語中還有一種形容秃樹的詞語叫做“梅落疏鐘”,它在描寫秋季景色時用來形容草木凋敝、落葉紛飛的景象。
1. 冬天來臨時,公園裡的樹都變成了秃樹。
2. 遭受污染後,原本郁郁蔥蔥的森林逐漸變成了一片秃樹林。
秃樹林、秃樹枝、秃樹葉、秃樹幹、秃樹根
裸樹、光秃的樹、落葉的樹
茂盛的樹、繁茂的樹、有葉子的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