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穿銅錢的繩子。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一章第一節:“朝廷所藏的錢,積累到好幾百萬萬,錢串子爛了,散錢無法計算。”《十月》1981年第3期:“蓑衣草兩股,絞成細繩,過去是穿制錢用的,所以叫做錢串子。”
(2).比喻過分看重金錢的。如:錢串子腦袋。
(3).節肢動物。又名錢龍。身長一寸到二寸,由許多環節構成,每個環節有一對細長的腳,觸角很長,生活在牆角、石縫等潮濕的地方,吃小蟲。《人民文學》1978年第12期:“‘一個錢串子!’ 梁遐 在門邊叫了一聲。果然一條許多隻腳的棕黃色蟲子在地闆上爬過來,爬得很快。”
“錢串子”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指古代用于串聯銅錢的線繩,常見于文獻記載。例如《中國通史》提到“錢串子爛了,散錢無法計算”,描述銅錢因長期存放導緻穿線腐朽的現象。
用于諷刺過度看重金錢的人,常以“錢串子腦袋”等短語出現,暗指其思維被金錢主導。
又稱“錢龍”,是一種多足類昆蟲,特征包括:
在風水文化中,“錢串子”也指一種多肉植物,其葉片形似串起的銅錢,象征財源滾滾、吉祥富貴。
以上解釋綜合了詞語的傳統用法及現代文化延伸,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錢串子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意為用細繩或細線串起來的一串錢。它的拆分部首為钅(金),串(糸);構成它的筆畫為10畫。
錢串子一詞來源于民間,多用于描述人們将一定金額的錢財用細繩或細線串成一串使用,這種方式可以方便攜帶和收納錢財。
在繁體字中,錢串子被寫作「錢串子」。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有一定的變化。以錢串子為例,古時候寫作「錢串子」,使用鋤旁(钅)和龍旁(串)進行構字,與現代寫法相比略有差異。
以下是使用錢串子一詞的例句:
1. 他把赢來的錢全部用錢串子串起來。
2. 他媽媽把積蓄的錢做成了一個錢串子,給他作為生日禮物。
3. 大嬸拿了一把錢串子,把一張張紅鈔都捆在一起。
其他與錢串子相關的詞語包括:
組詞:錢币、錢袋、串珠、串聯
近義詞:錢串、紅紙錢串、錢索
反義詞:零散錢、散錢、散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