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盡性的意思、盡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盡性的解釋

(1) [unconfined]∶由着性子

盡性地哭

(2) [try all one’s natural ability]∶盡量發揮天賦的個性

窮理盡性

詳細解釋

儒家謂人物之性均包含天理,唯至誠之人,才能發揮人和物的本性,使各得其所。《易·說卦》:“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孔穎達 疏:“窮極萬物深妙之理,究盡生靈所禀之性。”《禮記·中庸》“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漢 鄭玄 注:“盡性者,謂順理之使不失其所也。” 唐 楊炯 《送并州旻上人詩》序:“道尊德貴,所以名稱并聞;盡性窮神,所以身心不動。” 明 方孝孺 《尚友齋記》:“古今一理也,智與愚一性也,能窮理而盡性,雖即吾身為 孔 孟 可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盡性”的漢語詞典釋義

一、基本釋義

“盡性”指充分發展、實現人或事物的本性或天賦。《現代漢語詞典》将其釋為“盡量發揮天賦的個性”(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這一概念強調順應自然禀賦,達到個體潛能的極緻狀态。

二、哲學與倫理學内涵

在儒家思想中,“盡性”是修身的核心目标。《禮記·中庸》提出:“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意指通過真誠的修養,使人固有的善性得以完全展現,進而推及萬物(來源:《禮記·中庸》)。《周易·說卦傳》亦載:“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将“盡性”與探究規律(窮理)、通達天命(至命)并列,構成完整的認知與實踐體系(來源:《周易·說卦傳》)。

三、引申義與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盡性”可引申為:

  1. 情感宣洩:如“盡性痛哭”,指毫無保留地抒發情感;
  2. 行為徹底:如“盡興而為”,形容行動酣暢淋漓,不受拘束(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四、權威參考依據

  1. 古籍經典:
    • 《禮記·中庸》:“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盡性者,謂知性分之所固有,職分之所當為,而各盡其力。”
  2. 現代辭書:
    •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盡性,充分發揮本性或全部性情。”(語文出版社)
    • 《漢語大詞典》:“盡性,謂充分發揮人或物的本性。”(上海辭書出版社)

注:古籍原文引用自通行校勘本,現代辭書釋義均依據最新權威版本。

網絡擴展解釋

“盡性”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1. 基本含義

    • 由着性子行事:指不受拘束地表達情緒或行為。例如“盡性地哭”。
    • 發揮天賦本性:指充分展現人或物的天然特性,如《易經》中“窮理盡性”的表述,強調通過探究事物規律來實現本性的完全展現。
  2. 儒家哲學内涵 源自《易·說卦》與《禮記·中庸》,認為隻有“至誠之人”才能達到“盡性”境界,即:

    • 窮究萬物之理(窮理)
    • 使人、物各循其本性發展(盡性)
    • 最終通達天命(至命) 這一過程體現了儒家“知行合一”的思想。
  3. 用法示例

    • 文學語境:常見于“窮理盡性”“盡性知命”等哲學表述。
    • 日常語境:多用于描述情感宣洩,如“他盡性地發洩情緒”。

注:現代使用中需注意區分語境,避免混淆其哲學深意與字面含義。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漢語詞典》或《禮記》原典。

别人正在浏覽...

安禅白矢苞亂悲恻步韻長恨出局代杖點瑟帝姻獨丁梵俗高人一籌歌抃葛仙米乖動寒拾河上歌和尚頭華镳花彩畫譜鹄白虎榜胡突蟲奸便剿截佳緻戒懲潔晰金粟如來計日可期濟用忌月拘獲科比克分子寬通檩條緑沉麥克風内政勸能傷陷沈谧守盟恕貸糖舌蜜口天骥天袠鐵犀穨廢望見王家癖毋多汙澤鄉面現況閑伺消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