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識的意思、洞識的詳細解釋
洞識的解釋
通曉;透徹了解。 唐 司空圖 《解縣新城碑》:“公洞識古今,兼資文武。” 明 唐順之 《詠俞虛江參将》之二:“洞識天符非候氣,妙窮火力不因風。” 清 李東沉 《論考試》:“欲求一洞識時事,兼習中西者,實難其人。”
詞語分解
- 洞的解釋 洞 ò 窟窿,深穴,孔:洞穴。山洞。洞箫。空洞。漏洞。洞府。洞天。 打洞,打成洞(穿透):一狼洞其中。 透徹地,清楚地:洞悉。洞穿。 說數字時用來代替零。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識的解釋 識 (識) í 知道,認得,能辨别:識辨。識破。識相(刵 )。識途老馬。 所知道的道理:知識。常識。 辨别是非的能力:見識。遠見卓識。 識 (識) ì 記住:博聞強識。 标志,記號。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洞識”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dòng shí,其核心含義為通曉事物的本質,并能透徹理解和把握内在規律。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通過深入觀察,穿透表象洞察事物本質的能力。例如對複雜問題的獨到見解,或對某一領域的高度精通。
二、詳細解釋
- 本質洞察
強調超越表面現象,直接觸及事物的核心規律,常用于形容深刻的認知能力。
- 透徹理解
如唐代司空圖在《解縣新城碑》中描述人物“洞識古今,兼資文武”,體現對曆史與現實的全面通曉。
三、曆史用例
- 唐代:司空圖以“洞識古今”贊頌人物的學識廣博。
- 明代:唐順之的詩句“洞識天符非候氣”展現對自然規律的透徹認知。
- 清代:李東沉提及“洞識時事”的稀缺性,強調對時局的深刻把握。
四、例句
- “什麼是真知灼見?它意味着你已經洞識到任何目标都無法滿足你的欲望。”
五、總結
“洞識”不僅指知識層面的通曉,更強調思維深度和見解的獨特性。如需更多例句或近義詞信息,可參考權威詞典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洞識(dòng shí)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拆分部首是“穴”和“目”,其中“穴”表示洞、孔,而“目”表示眼睛。
洞識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洞識的第一個字“洞”常常寫作“凡”,而第二個字“識”常常寫作“言人”。這種寫法是非常古老的,現在已經不常見了。
洞識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與簡體中文相同。沒有特殊的變化或差異。
以下是一些關于洞識的例句:
1. 他的洞識非常敏銳,往往能夠一眼看透問題的本質。
2. 心靈的洞識使他在藝術創作中表現出了獨特的魅力。
3. 這本書能夠幫助讀者提升洞識力,更好地理解世界。
一些與洞識相關的組詞包括洞察、識别、識别力等。這些詞語都與洞識的意義有一定的關聯。
與洞識有類似含義的近義詞是洞悉、洞悟、洞察力等,它們都指的是對事物有敏銳的洞悉和理解能力。
反義詞與洞識的意義相反,包括迷失、無視、誤解等,指的是對事物缺乏洞察和認識的能力。
希望以上内容對您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