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危急。《三國志·吳志·陸績傳》:“受命南征,遘疾逼厄,遭命不永,嗚呼悲隔!”
“逼厄”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ī è,屬于書面用語,主要用于形容處境危急或緊迫的狀态。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部分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标注其近義詞為“危急”,反義詞可對應“安穩”“從容”等。若需更多例句或同源詞,可參考《三國志》等古典文獻。
逼厄(bī è)是一個有着特殊意義的漢字。它的拆分部首是⻖(阝)和⼈。它有七畫,屬于較為複雜的漢字。
逼厄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養生主》一篇中,意為"避開困厄,養生之道"。後來,逼厄逐漸被用來形容人生中避免困難,追求解脫與幸福的境地。
逼厄的繁體字為「逼厄」,字形保持一緻,隻是筆畫結構稍有變化。
古代漢字書寫形态存在變化,逼厄在古代多寫作「逋迤」。這種寫法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字形與現代形态有所不同。
1. 他在逼厄中堅持不懈,最終獲得了成功。
2. 面對生活的逼厄,他選擇了積極應對。
逼近、逼迫、逼視、厄運、厄境
困境、窘迫、艱難、艱困
順遂、逍遙、快樂、安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