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耿介正直。《南史·裴之高傳》:“ 元帝 深嗟其介直。” 宋 梅堯臣 《送韓寺丞通判灜州》詩:“嘗聞 河間 守,介直天下無。”《明史·張孝起傳》:“清真介直,不與流俗伍。” 王闿運 《黃淳熙傳》:“上官以 淳熙 介直,欲試困之。”
“介直”是一個漢語詞語,主要含義為耿介正直,既形容人性格坦率直接,也強調品格的剛正不阿。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介”指直言不諱、不隱瞞,“直”表示直接、坦率,組合後指言辭或行為直率坦誠,不拐彎抹角。例如形容人說話直爽,不繞彎子。
深層内涵
該詞更強調品格上的剛正不阿,常見于對士大夫或官員的贊譽,如《明史》中“清真介直,不與流俗伍”,指不隨波逐流、堅守原則的品性。
使用場景
曆史用例
《南史》記載南朝梁元帝曾感歎裴之高的“介直”;清代王闿運在《黃淳熙傳》中也用該詞描述人物因正直而被上司試探。
近義詞與反義詞
總結來看,“介直”融合了性格的直率與品格的剛正,是兼具語言表達和道德評價的複合詞。
介直(jiè zhí)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介”和“直”兩個部分構成。它的意思是指中間通行的直透。下面将介紹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介直的拆分部首為“䖝”和“氣”,分别位于左右兩側。它的筆畫數為13畫,其中“䖝”部分為9畫,“氣”部分為4畫。
介直的來源比較難以考證,可能是古代人們描述直線穿過物體中間的狀态而形成的詞語。
在繁體中文中,介直的寫法與簡體相同,仍然是“介直”。
介直在古代的漢字寫法稍有不同,以小篆為例,它的寫法為“介齊”。
1. 這條路介直通行,很方便。
2. 他的直覺介直,能夠準确判斷事情的發展。
3. 我希望我們之間保持介直的交往。
介直可以與其他字結合組成詞語,例如:
1. 介紹(jiè shào):向他人簡單地說明、叙述事物的情況。
2. 直線(zhí xiàn):兩個點之間最短距離的連線。
介直的近義詞是“徑直(jìng zhí)”,表示直接、不繞彎的意思。
介直的反義詞是“繞行(rào xíng)”,表示繞開、不直接的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