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言的意思、聽言的詳細解釋
聽言的解釋
謂聽取谏勸之言。《詩·大雅·桑柔》:“聽言則對,誦言如醉。” 鄭玄 箋:“見道聽之言,則應答之。” 高亨 注:“言,指諫勸的話。”《韓非子·揚權》:“聽言之道,溶若甚醉。”《後漢書·申屠剛傳》:“臣聞 成王 幼少, 周公 攝政,聽言下賢,均權布寵,無舊無新,唯仁是親。” 宋 劉炎 《迩言》:“聽言用諫之道,惟 文帝 得之。”
詞語分解
- 聽的解釋 聽 (聽) ī 用耳朵接受聲音:聽力。聽寫。聽覺。聆聽。洗耳恭聽。 順從,接受别人的意見:言聽計從。 任憑,隨:聽任(坣 )。聽憑。聽之任之。 治理;判斷:聽訟(審理案件)。聽政。 量詞,指馬口鐵密封
- 言的解釋 言 á 講,說:言說。言喻。言道。言歡。言情。言必有中(恘 )(一說就說到點子上)。 說的話:言論。言辭(亦作“言詞”)。語言。言語。言簡意赅。 漢語的字:五言詩。七言絕句。洋洋萬言。 語助詞,無義:
網絡擴展解釋
“聽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聽取他人的谏勸或建議,強調以理性态度接納意見并明辨是非。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指虛心接受他人的勸告、谏言或指示,尤其在決策時注重理性分析。
- 古籍例證:如《詩經·大雅·桑柔》中“聽言則對,誦言如醉”,鄭玄注解為“見道聽之言,則應答之”,說明需分辨谏言的合理性。
2.延伸内涵
- 明辨是非:需結合實際情況判斷言論的可行性,如《韓非子·揚權》提到“聽言之道,溶若甚醉”,暗喻需冷靜思考。
- 服從與尊重:也可表示對權威(如長輩、上級)的敬重與遵從。
3.使用場景
- 決策參考:如“以理聽言,則中有主”(陳繼儒),強調理性接納建議。
- 曆史典故:《左傳》中管仲因善聽谏言受齊君重用,體現該詞的實際應用。
4.反義與辨析
- 反義詞:如“剛愎自用”“獨斷專行”,與“聽言”形成對比。
- 注意事項:需避免盲從,如《後漢書》強調“聽言下賢”需結合實踐驗證。
“聽言”既是一種謙遜的處世态度,也包含理性判斷的過程,常見于古典文獻和現代語境中對納谏行為的描述。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滬江詞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聽言的意思
聽言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聽到别人的話語或建議,接受并加以思考、采納。
拆分部首和筆畫
聽言的部首是耳(⺠),總筆畫為9劃。
來源
據考古學家研究,聽言最早可追溯至中國古代的文獻紀錄。它起源于《尚書·周書·诔》:“聽人之言,必察之。”後來逐漸擴展引申為現在熟知的意思。
繁體
繁體字“聽言”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為「聽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聽言的寫法與現在基本相同,沒有明顯差異。
例句
1. 智者聽言必思考,愚者聽言必否定。這說明了重視他人觀點的重要性。
2. 聽言之前,先要冷靜地思考再做決定。
組詞
聆聽、聽覺、聽證、聽從。
近義詞
傾聽、聽取、細聽、谛聽。
反義詞
不理、置之不理、充耳不聞、不聞不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