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聽取谏勸之言。《詩·大雅·桑柔》:“聽言則對,誦言如醉。” 鄭玄 箋:“見道聽之言,則應答之。” 高亨 注:“言,指諫勸的話。”《韓非子·揚權》:“聽言之道,溶若甚醉。”《後漢書·申屠剛傳》:“臣聞 成王 幼少, 周公 攝政,聽言下賢,均權布寵,無舊無新,唯仁是親。” 宋 劉炎 《迩言》:“聽言用諫之道,惟 文帝 得之。”
“聽言”的漢語詞典釋義
“聽言”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聽”(聽取)和“言”(言論、話語)構成,其核心含義為聽取他人的言論或建議。根據權威漢語詞典及古籍用例,其釋義可分層解析如下:
聽取言論,考察實情
指主動傾聽他人意見,并辨析其真實性。《漢語大詞典》引《書·大禹谟》“無稽之言勿聽”,強調對言論需審慎考察。此義項突顯“聽”的主動性,即通過分析判斷言論的價值與可信度。
采納谏言,接受規勸
特指上位者接受臣屬或他人的規谏。《現代漢語詞典》釋為“聽取并采納意見”,如《詩經·大雅》中“聽言則對,誦言如醉”,諷喻君主隻聽順耳之言。此用法多具政治語境,強調虛心納谏的德行。
言語的内容與形式
在古籍中,“聽言”偶指言語本身的可聽性。如《禮記·樂記》“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引申為通過言論觀察社會風氣(《漢語大詞典》。
權威參考來源
古籍用例佐證
《荀子·非相》雲:“聽言之道,必以其事觀之。”強調需結合事實驗證言論,體現“聽言”的實踐理性(《中華經典古籍庫》。
注: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及經典文獻,釋義來源均标注實體出版物。因古籍數據庫鍊接需訂閱訪問,此處僅标注來源名稱;如需線上查閱,可訪問“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或“中華經典古籍庫”(publish.ancientbooks.cn)。
“聽言”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聽取他人的谏勸或建議,強調以理性态度接納意見并明辨是非。以下是詳細解釋:
“聽言”既是一種謙遜的處世态度,也包含理性判斷的過程,常見于古典文獻和現代語境中對納谏行為的描述。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滬江詞典等來源。
白塔茇舍北郊表記兵連禍結碧鮮伯德餐霞飲瀣岑嵒蟾宮客綢缪牖戶踹坊創利出世法大阿福燈樓電子驅蚊器丢窵短歎長籲對牀夜語返複販運風騎改掉感泣臯稽革文海選護封彙劃狐疑不決僭黩挢制藉色計過寖少金絲草空洞窺道老根子老眼昏花理書隆博魯般馬革裹屍梅幹渺不足道逆道佞說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青山不老起作用鵲征颯拉秫绌説理文俗師堂矞停逗無所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