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俗。生女後,把名字寫在紅布上,挂在屋裡西牆的鎖神櫃内,姑娘出嫁時由男方送豬來敬鎖神,取出該紅布。稱這豬為“開鎖豬”。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二部二七:“上年紀的人們問道:‘還用不用開鎖豬呀?’”
“開鎖豬”是中國傳統婚俗中的一個特定習俗,主要含義和背景如下:
習俗起源
舊時民間認為,家中生下女兒後需将她的名字寫在紅布上,懸挂于屋内西牆的“鎖神櫃”中,寓意用鎖“鎖住”女孩的福氣與平安。待女兒出嫁時,男方需送一頭豬作為祭品敬奉鎖神,以此儀式“解鎖”紅布,這頭豬即被稱為“開鎖豬”。
象征意義
“開鎖豬”既是男方誠意的體現,也象征對婚姻的承諾。通過祭祀鎖神,祈求新人婚後生活順利,破除舊俗中對女性命運的束縛。
若需進一步考證該習俗的地域分布或具體儀式細節,建議查閱地方民俗志或權威曆史研究文獻。
《開鎖豬》是一個中國風趣的成語,形容人非常懶散、無能,無法做出令人滿意的工作。這個短語經常用來調侃一個懶惰的人,或者形容某人的表現令人失望。字面上,《開鎖豬》指的是一隻豬,可以将鎖打開,但實際上豬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因此暗示某人無法完成一個簡單的任務。
《開鎖豬》這個詞可以拆分成三個部首:開(開口)、鎖(金屬器具)、豬(豬的頭部)。根據這些部首,我們可以通過筆畫數來确定他們的排序:開(4畫)、鎖(14畫)、豬(11畫)。
《開鎖豬》這個成語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著名小說《紅樓夢》中的一個比喻。在小說中,一個懶散的人被形容為“豬。”而“開鎖”一詞在這裡是一個比喻,暗示這個人能做到一些難以預料的事情。在台灣等地區,使用的是繁體字“開鎖豬”。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開鎖豬》在古代寫作“開鎖豬”,采用了較為繁瑣的字形和結構,相對于現代的簡化字形更為複雜。
1. 他真是個開鎖豬,連這麼簡單的工作都做不好。
2. 這個團隊裡有幾個開鎖豬,效率太低了。
3. 别再指望他了,他就是個開鎖豬,無能為力。
組詞:開鎖豬頭(形容懶散、無能的人)。
近義詞:無能之輩、庸人、懶蟲。
反義詞:能人、高手、能幹之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