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張衡傳》:“恃己知而華予兮,鶗鴂鳴而不芳。” 李賢 注:“鶗鴂,鳥名,喻讒人也。”後遂以“鶗鴂彫卉”比喻讒言傷害正直的人。 唐 沉傳師 《<元和辨謗略>序》:“蓋謂似信而詐,似忠而非,便便可以動心,捷捷可以亂德,豈止鶗鴂彫卉,薏苡惑珠者哉!”
“鶗鴂雕卉”是一個源自《後漢書》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略有差異,但核心解釋如下:
主流解釋(見于、2、4、5、6):
比喻讒言傷害正直的人。
典故出自《後漢書·張衡傳》:“恃己知而華予兮,鶗鴂鳴而不芳。”李賢注:“鶗鴂,鳥名,喻讒人也。”。
此處以“鶗鴂”代指進讒言者,暗喻讒言如鳥鳴擾亂人心,使正直者受挫。
另類解釋(僅提及):
形容文采斐然、才情出衆,認為“鶗鴂”象征靈動,“雕卉”比喻精雕細琢的文采。但此說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誤傳。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後漢書》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典籍。
《鶗鴂雕卉》(tīguì diāohuì)是一個古代詞語,由四個漢字組成。這個詞的意思是“鶗鴂(tíguì)栖息于雕琢精美的卉草之上。”
鶗:鳥首(鳥首)和隹(鳥)部首,共10個筆畫。
鴂:鳥首(鳥首)和危(卩)部首,共16個筆畫。
雕:隹(鳥)部首和彡(山)部首,共13個筆畫。
卉:十(十)部首和乛(二)部首,共6個筆畫。
繁體字為「鶗鶂雕卉」。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
鶗:鳥(鳥)谷(谷)雙(雙)人(人),共10個筆畫。
鴂:鳥(鳥)gr危(卩)自(自)切(切),共16個筆畫。
雕:隹(隹)山(山)一,共13個筆畫。
卉:十(十)而(而)乛(二),共6個筆畫。
他看到花園中一隻鶗鴂栖息在雕琢精美的卉草上。
1. 鶗鴂鳴(tīguì míng):鶗鴂清脆的歌聲。
2. 雕卉黛(diāo huì dài):雕琢精美的卉草的顔色。
3. 鶗鴂卉(tīguì huì):鶗鴂栖信的卉草。
鳴鳥觀魚(míng niǎo guān yú):描述鳥兒觀賞魚兒的情景。
惟兒望母(wéi ér wàng mǔ):用以形容離散的母子相望的場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