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吏的品級。《新唐書·文苑傳下·劉蕡》:“夏官不知兵籍,止於奉朝請;六軍不主武事,止於養階勳。”《舊唐書》作“勳階”。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外國·順義王》:“此三王名號,亦係廟堂所創,以示覊縻,而階勳為正一品,尤為妥當。”
“階勳”是漢語中由“階”與“勳”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多用于古代官制與封賞制度語境。根據《漢語大詞典》與《中國曆史大辭典》記載,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
“階”指官階品級
古代官員等級制度中,“階”表示官職的等級序列,如唐代“文散官二十九階”,每階對應不同的俸祿與特權。例如“正一品”為最高階,“從九品”為最低階。
“勳”指功勳爵位
“勳”特指因功績獲得的榮譽封號,如唐代設“十二轉勳官”,每轉對應戰功等級。宋代沿用并細化,形成“勳級”與“爵位”并行的體系。
複合詞指代等級與功勳的關聯制度
“階勳”連用,強調官職品級與功勳封賞的綁定關系。例如《宋史·職官志》記載,官員晉升需“考其階勳,以定黜陟”,即綜合官階與功績決定升降。
“階勳”是一個古代官職制度相關的複合詞,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曆史文獻及字義分解如下:
階勳指官吏的品級,即官員的等級制度。例如《新唐書·文苑傳下·劉蕡》提到“六軍不主武事,止於養階勳”,說明官員品級與軍事職能的關聯。
該詞屬古代職官術語,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研究語境。需注意與單純表示功勳的“勳”區分:“勳”側重功績本身,而“階勳”強調以功績或職位為基礎的等級劃分。
哀告賓服稗秕避逃鼻窪菜人彩藻參講車水馬龍春嬌滌滌疊日定疊訛號負擔哈剌黃軒婚家徦爾兼裒交洽節約積射士偈誦糾合畿縣朘損開身口吃苦草蠟钗子朗誦詩老天巴地力不勝任藜飡離鄉背井龍江劇捋袖揎拳買籴麪包果秘而不洩囊漉抛荒驅拂乳臭小兒三大士山水首足異處屬附樞密院瞬息之間寺署外奔外展神經望穿秋水侮手下哺先蠶斜斂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