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避。《墨子·天志上》:“若處家得罪於家長,猶有鄰家所避逃之。”《漢書·張良傳》:“吾求公,避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遊乎?” 元 姚燧 《中書左丞姚文獻公神道碑》:“故平章 趙璧 ,驛至 彰德 ,恐公避逃。” 清 錢泳 《履園叢話·舊聞·席氏多賢》:“ 席氏 家破身刑,沉寃莫愬,窮詰連引,親朋避逃。”
避逃在漢語中是由“避”與“逃”兩個語素組合而成的動詞,其核心含義指主動躲避、逃離某種不利或危險的人、事、物或環境,強調行為的目的性與緊迫性。以下從權威辭書角度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指為躲避災禍、責任、追捕或不願面對的人與事而逃走或隱藏。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字源與語義演變
二字複合後強化了主動規避與急速撤離的雙重含義。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清代;《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
典型用法與語境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北京大學現代漢語語料庫。*
近義詞辨析
來源:《漢語同義詞詞典》,張志毅,商務印書館,2015年。*
“避逃”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bì táo,其核心含義為逃避,指通過躲避或離開的方式回避責任、困境、危險或不愉快的事物。以下是詳細解析: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次出現,例如:
“避逃”與“逃避”詞義相近,但前者更強調主動躲避的行為,後者可能隱含消極态度。例如《後漢書》中“逃避追蹤者”即用“逃避”表達類似含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文例句或近義詞辨析,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古籍原文。
鼇抃白臉暴益駁駿餐桌禅杖垂諒出入寸金竹索膽硬點天燈東床擇對獨立核算多錢善賈匪躬宮陛共居櫃上回閃混混兒濟濟楚楚饑流祭獺筠篁豤言浪人劍列縣澟澟隆化魯直履方冥蒙靡軀木落沐猱牛笛牛骍滂沱配侑遣懷青雘情重屈笮日富日兄身色獸罟壽徵書呆天祥挑得籃裡便是菜徒伴往任為荷尾末問禅物宗仙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