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誤稱。 唐 道宣 《續高僧傳·譯經·玄奘》:“言 印度 者,即 天竺 之正名,猶 身毒 、 賢豆 之訛號耳。”
“訛號”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é hào,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略有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兩個角度理解:
誤稱
指錯誤的稱呼或名稱。例如,唐代道宣在《續高僧傳》中提到“印度”是“天竺”的正名,而“身毒”“賢豆”等則是曆史上的訛號。這類用法多用于曆史、文獻中,指代因語言或文化差異導緻的名稱誤傳。
成語含義
作為成語時,“訛號”指用不實言辭或手段誤導他人,使其産生錯誤判斷。例如通過謊言、虛假标志等欺騙行為。
字義分解
使用場景
需注意,“訛號”作為成語使用時更強調“欺騙性誤導”,而作為普通詞語則偏向“名稱誤用”。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續高僧傳》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訛號》是一個中文詞彙,它指的是一個标點符號,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它通常用于表示古文中聲音上的停頓或語氣的變化。
《訛號》的拆分部首是讠和口,拆分筆畫數為5畫。
《訛號》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并且有着較為相似的繁體字形,如「訛號」。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訛號」通常寫為「訛號」,并且其字形可能與現代字形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個使用《訛號》的例句:「孔子言:‘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中的「‘」符號即為《訛號》。
與《訛號》相關的其他詞彙包括:「訟號」(意為官署宣示的文字)、「引號」(用于引述他人的話或文本的标點符號)。
《訛號》的近義詞可能是:「聲調符號」。
暫時沒有找到與《訛號》具有明确反義關系的其他詞彙。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如需進一步了解,請隨時提問。【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