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誤稱。 唐 道宣 《續高僧傳·譯經·玄奘》:“言 印度 者,即 天竺 之正名,猶 身毒 、 賢豆 之訛號耳。”
訛號(é hào)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闡釋:
錯誤的名號或稱號
指與事實不符、名實不副的稱號。常用于指代因誤解、虛誇或刻意粉飾而産生的錯誤稱謂。
例:《新唐書·逆臣傳上》載“安祿山僭稱帝號,實為訛號”,指其帝位名不正言不順。
謠傳的稱號
指未經證實、通過流言傳播的虛假名號,帶有欺騙性。
例:地方志中常見“民間訛號其為神”的記載,指百姓誤信謠傳而賦予的稱號。
權威參考來源:
“訛號”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é hào,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下略有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兩個角度理解:
誤稱
指錯誤的稱呼或名稱。例如,唐代道宣在《續高僧傳》中提到“印度”是“天竺”的正名,而“身毒”“賢豆”等則是曆史上的訛號。這類用法多用于曆史、文獻中,指代因語言或文化差異導緻的名稱誤傳。
成語含義
作為成語時,“訛號”指用不實言辭或手段誤導他人,使其産生錯誤判斷。例如通過謊言、虛假标志等欺騙行為。
字義分解
使用場景
需注意,“訛號”作為成語使用時更強調“欺騙性誤導”,而作為普通詞語則偏向“名稱誤用”。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續高僧傳》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哀怆按圖索駿變化多端裱褫冰糖葫蘆駁審菜腸成敗興廢吹雲倒睫彫飾東家行防塵犯尅廢寝忘食佛老葛洪狗子乖唇蜜舌官禦鲑蔬曷旦花骨頭恚恨胡言漢語焦脣乾舌酒觥曠學爛腸酒蕾鈴籠圈陋鄙蘆管睩眄蒙被明露木上座拍賣旁排烹調傔卒擎天之柱如如山澗山檻韶羞生鐵什襲而藏神語詩闆時瑞夙成速快索是魏阙心五暴無事不登三寶殿襲仿析毫剖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