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秕的意思、稗秕的詳細解釋
稗秕的解釋
稗,稻田雜草;秕,中空或不飽滿的谷粒。比喻不良之物。 唐 陸龜蒙 《雜諷》詩之五:“流堪灑菁英,風足去稗秕。”
詞語分解
- 稗的解釋 稗 à 一年生草本植物,長在稻田裡或低濕的地方,形狀像稻,是稻田的害草。果實可釀酒、做飼料。 喻微小的,瑣碎的:稗官(古代的一種小官,專給帝王述說街談巷議、市井傳聞。後泛稱記載轶聞瑣事的文字為“稗稗野
- 秕的解釋 秕 ǐ 子實不飽滿:秕子(不飽滿的子實)。秕糠(秕子和糠,喻沒有價值的東西)。 壞,不良:秕政(不良的政治措施)。 古同“纰”,纰謬。 癟 飽 筆畫數:; 部首:禾;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稗秕”是一個漢語合成詞,由“稗”和“秕”兩部分組成,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
字義分解
- 稗(bài):指稻田中的一年生雜草(稗草),形似稻但果實細小,生長旺盛且影響水稻産量,被視為農業害草。
- 秕(bǐ):指中空或不飽滿的谷粒,俗稱“癟谷”。
-
組合含義
兩字合用時,比喻無用或有害的事物,常指代社會或文化中的糟粕。
二、延伸解析
-
比喻用法
古代文獻中常用“稗秕”象征低劣、不良之物。例如唐代陸龜蒙《雜諷》詩:“流堪灑菁英,風足去稗秕”,以“稗秕”對比精華(菁英),強調去除糟粕的重要性。
-
農業背景
稗草因與水稻争奪養分,長期被視為田間惡性雜草;秕谷則因無法食用,常被篩除。這一現實背景強化了“稗秕”的負面意象。
-
相關詞彙
- 稗官野史:指非正統的民間記載(“稗”引申為瑣碎、非正式)。
- 稗販:古稱小商販,含輕微貶義。
三、古籍與讀音
- 讀音:稗(bài),注意不讀作bēi或bǐ;秕(bǐ)。
- 典籍出處:如《孟子》提及稗草危害,《說文解字》釋“稗”為“禾别”。
總結來看,“稗秕”通過具象的農業意象,抽象化為對無用之物的批判,體現了漢語中以自然現象喻人事的文化特點。
網絡擴展解釋二
《稗秕》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 《稗秕》(bài bǐ)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糾正錯誤、淘汰劣質。它常常用于形容嚴厲批評、辨析是非等情況。
拆分部首和筆畫:
- 《稗秕》的部首是禾(hé),分别由稗(bài)和秕(bǐ)組成。稗(bài)的部首是禾(hé),秕(bǐ)的部首是禾(hé)。
來源:
- 《稗秕》最早出現在《漢書·西域傳》中,原文為“揀稗秕”,意指提選良種、淘汰劣種。後來,在民間廣泛流傳開來,成為一個常用的成語。
繁體:
- 《稗秕》的繁體字為《稗穗》。
古時候漢字寫法:
- 在古時候,稗(bài)的寫法為稗(bèi),秕(bǐ)的寫法為粺(bǐ)。
例句:
- 他在演講中直言不諱地指出了領導的錯誤,真是一針見血的《稗秕》。
組詞:
- 稗草(bài cǎo)、清稗(qīng bài)、秔稗(jīng bài)。
近義詞:
- 系細(xì xì)、甄别(zhēn bié)、鑒别(jiàn bié)。
反義詞:
- 葉隱(yè yǐn)、悔過(huǐ guò)、求容(qiú róng)。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