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寺署的意思、寺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寺署的解釋

官署。《後漢書·蔡邕傳》:“今災眚之發,不于它所,遠則門垣,近在寺署,其為監戒,可謂至切。” 晉 潘嶽 《西征賦》:“街裡蕭條,邑居散逸,營宇寺署,肆廛管庫,蕞芮於城隅者,百不處一。”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寺署”是古代漢語中對官署的統稱,具體釋義如下:

詞義解析:

古籍例證:

  1. 《後漢書·蔡邕傳》提到“近在寺署”,強調災禍警示與官署的關聯。
  2. 晉代潘嶽《西征賦》描述戰亂後“營宇寺署”的蕭條景象,進一步印證其作為官署建築的含義。

擴展說明: 需注意“寺”的語義演變——漢代後逐漸與佛教場所關聯,但在“寺署”一詞中仍保留原始官署含義,與宗教無關。類似用法還包括“寺省”(中央行政機構合稱)、“寺卿”(九卿官職)等。

若需查閱完整古籍原文或更多曆史用例,可參考《後漢書》《西征賦》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寺署的意思

《寺署》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管理寺廟事務的機構或官署。在古代,寺廟是重要的宗教場所和文化中心,因此需要有專門的機構來管理。寺署即是這樣的機構,負責管理寺廟的事務、維護寺廟的秩序。

拆分部首和筆畫

《寺署》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側是“寺”部,右側是“署”部。其中,“寺”部的部首是“宀”,表示與宮殿、宗教場所相關;而“署”部的部首是“罒”,表示與書籍、文書相關。

《寺署》的總筆畫數為16畫,其中“寺”部有6畫,“署”部有10畫。

來源和繁體

《寺署》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漢語中,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兩個字:分别是“寺”和“署”。其中,“寺”表示寺廟,是宗教場所;“署”表示官署,是管理單位。兩個字合在一起,表示管理寺廟事務的機構。

在繁體字中,寺署保持相同的寫法,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寫法有時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時候,寺署的寫法可能會稍有差異。例如,“寺”字的“宀”部分會寫得更加簡化,彎曲的線條數量可能較少。而“署”字的“罒”部分也可能會有細微的變化,但整體結構仍然清晰可辨。

雖然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其意義和用法仍然相同。

例句

1. 寺署負責管理寺廟的日常事務。

2. 他被任命為寺署的負責人,主管所有寺廟的事務。

3. 寺署内的文書淩亂不堪,急需整頓。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寺廟、官署、管理、事務。

近義詞:廟宇、宗廟、宗教。這些詞都與寺廟或宗教場所有關。

反義詞: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