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士的意思、三大士的詳細解釋
三大士的解釋
佛教稱西方極樂世界 觀音菩薩 、 文殊菩薩 、 普賢菩薩 為三大士。 明 沉德符 《野獲編·釋道·京師敕建寺》:“其後壘石為三山,以奉西方三大士,蓋像 普陀 、 清涼 、 峨眉 ,凡佔地四頃有奇。”
詞語分解
- 三的解釋 三 ā 數名,二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叁”代):三維空間。三部曲。三國(中國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數:三思而行。三緘其口。 筆畫數:; 部首:一; 筆順編號:
- 大士的解釋 .德行高尚的人。《管子·法法》:“凡論人有要,矜物之人,無大士焉。” 尹知章 注:“大士不矜,謙以接物。”《韓詩外傳》卷九:“ 孔子 曰:‘大士哉! 由 來,區區汝何攻? 賜 來,便便汝何使?願得衣冠
專業解析
三大士,在漢語佛教語境中特指大乘佛教中三位地位崇高、願力宏深、影響力巨大的菩薩,即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和觀世音菩薩。這三位菩薩分别代表着大乘佛法的核心精神:智慧、行願與慈悲。
-
文殊菩薩 (Mañjuśrī Bodhisattva)
- 象征意義: 象征“大智”。文殊菩薩以智慧第一著稱,手持寶劍(喻斬斷煩惱)和經卷(喻般若智慧),常騎青獅(喻智慧威猛),代表佛陀的究竟智慧,能斷除一切愚癡,通達諸法實相。他是過去七佛之師,引導衆生開發本具的智慧。
- 道場聖地: 中國山西省五台山被尊為文殊菩薩的道場。
- 經典依據: 其智慧德能在諸多大乘經典中被強調,如《妙法蓮華經》、《維摩诘經》、《文殊師利所說般若波羅蜜經》等。、《維摩诘經》 等大乘經典均載其事迹與智慧德能。
-
普賢菩薩 (Samantabhadra Bodhisattva)
- 象征意義: 象征“大行”。普賢菩薩以行願廣大、實踐精神著稱,常騎六牙白象(喻願行廣大、功德圓滿),代表佛陀的理德、行德。他發十大願王,強調将智慧落實于行動,以無盡的悲願行持利益一切衆生,是實踐菩薩道的典範。
- 道場聖地: 中國四川省峨眉山被尊為普賢菩薩的道場。
- 經典依據: 其十大行願詳述于《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是大乘菩薩行願的至高總結。 是其核心經典,詳述其廣大行願。
-
觀世音菩薩 (Avalokiteśvara Bodhisattva)
- 象征意義: 象征“大悲”。觀世音菩薩以慈悲著稱,聞聲救苦,尋聲救度,有求必應。常手持淨瓶楊柳(喻遍灑甘露,救度衆生),代表佛陀的悲德。其慈悲普及一切衆生,不分貴賤賢愚,在苦難中給予無畏施救,是最為民間熟知和信仰的菩薩。
- 道場聖地: 中國浙江省普陀山被尊為觀世音菩薩的道場。
- 經典依據: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專門贊頌其慈悲救度之德。淨土宗經典如《無量壽經》也記載其協助阿彌陀佛接引衆生往生極樂淨土。 是其慈悲救度精神的核心體現。
“三大士”組合的意義:
“三大士”的組合并非源于某部單一經典的具體并列,而是在中國佛教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尊稱,體現了中國佛教徒對這三尊菩薩特殊地位和功德的共同推崇。他們分别代表了學佛修行的三大根本要素:
- 文殊的大智: 是修行解脫的根本,沒有智慧則易堕入邪見或盲修瞎練。
- 普賢的大行: 是将智慧付諸實踐的具體行動,沒有行持則智慧落空。
- 觀音的大悲: 是修行和度衆的出發點與歸宿,沒有慈悲則易堕入自了或冷漠。
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構成了大乘佛教自利利他、悲智雙運、福慧雙修的圓滿菩薩精神。供奉“三大士”的殿堂或造像組合在中國漢傳佛教寺院中頗為常見。
參考資料依據:
- 釋義核心依據佛教經典,如《妙法蓮華經》、《華嚴經》、《維摩诘經》等。
- 佛教辭典釋義參考:如《佛學大辭典》(丁福保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等權威工具書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及“三大士”詞條的解釋。
-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華山)作為菩薩道場的傳統共識。
網絡擴展解釋
“三大士”是佛教術語,指三位重要的菩薩,其詳細解釋如下:
1. 定義與組成
“三大士”特指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三位佛教菩薩。
- 詞源:“大士”源自梵文“Mɑhsɑāttvɑ”(摩诃薩),意為“偉大的人”,是對菩薩的通稱。宋徽宗時期曾将菩薩改稱“大士”。
- 地位:三者被視為佛教中最具代表性的菩薩,合稱體現了智慧、實踐與慈悲的圓滿結合。
2. 象征意義與職責
- 文殊菩薩:象征智慧,為釋迦牟尼佛左脅侍,手持寶劍,坐騎青獅,代表智慧能破除妄念。
- 普賢菩薩:象征實踐,為釋迦牟尼佛右脅侍,騎六牙白象,寓意實踐精神的勇猛精進。
- 觀音菩薩:象征慈悲,居中供奉,以救苦救難聞名,坐騎為金犼。
3. 供奉形式
寺院中三大士通常共處一殿(稱“三大士殿”),排列順序為:
- 觀音居中,文殊居左,普賢居右。
- 三位菩薩的道場分别對應中國三大名山:普陀山(觀音)、五台山(文殊)、峨眉山(普賢)。
4. 曆史背景
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朝廷曾下诏将佛、菩薩、僧人分别改稱“金仙”“大士”“德士”,進一步确立了“大士”作為菩薩的官方稱謂。
如需更完整的來源信息,可參考、5、6(如漢典、搜狗百科、佛像廠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谙解八線不醒補蓺倡論吃巧誕蓐登下的準定評東曦頓迹頓履番沉舫舟鋒犯鳳盉風馬拂壁附圖戤米囤餓殺剛德光生國谷環拜毀軍鹄企加價剿合錦幅浄軍居安慮危康沈兩傷黧黑隆世買駿骨毛段貿費内灸攀路漆妃企業經營權熱際日積月聚傷克山居扇面兒世吏十圍五攻隨常訴寃彈冠振衣韬迹童話往載舞場侮謾下綱響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