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除盟約。《漢書·匈奴傳下》:“ 昌 猛 擅以 漢國 世世子孫與夷狄詛盟,令單于得以惡言上告于天,羞國家,傷威重,不可得行。宜遣使往告祠天,與解盟。”
解盟(jiě méng)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解除盟約或同盟關系。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及語言學研究的詳細解釋:
解除盟約
指單方或雙方主動終止先前締結的同盟、協議或合作關系。例如古代諸侯國退出軍事同盟,或現代組織解除戰略合作。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瓦解聯盟
強調同盟關系的破裂過程,常因利益沖突、信任喪失或外部壓力導緻。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2016年。
二字組合形成動賓結構,字面義為“解除盟約關系”。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主編,中華書局,2005年。
曆史語境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宋公辭盟,晉人将執之,乃解盟而去。”
此處“解盟”指宋國單方面退出諸侯盟會。
來源:《左傳譯注》,中華書局,2018年。
現代應用
多用于國際關系、商業合作等領域,如“兩國因貿易争端解盟”“企業宣布解盟并獨立運營”。
詞彙 | 核心差異 |
---|---|
背盟 | 強調背叛盟約,含道德譴責 |
毀約 | 泛指違反契約,不限于同盟關系 |
解約 | 多用于法律或商業合同終止 |
來源:《漢語同義詞詞典》,張志毅編,商務印書館,2010年。
“解盟”屬文言遺存詞彙,現代漢語中多見于書面語或特定領域,其語義穩定性源于“盟”在古代政治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來源:《漢語詞彙通史》,徐時儀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
“解盟”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1. 基本含義
解盟指解散已建立的聯盟或解除先前締結的盟約。它強調原本合作關系的終止,通常帶有關系破裂或失望的意味,例如國際盟友斷交、商業合作終止等場景。
2. 詳細解釋與曆史典故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匈奴傳下》的記載:“宜遣使往告祠天,與解盟”,描述漢朝與匈奴因矛盾解除盟約的過程。這一典故說明,“解盟”常用于政治、軍事等正式締約關系的破裂。
3. 使用場景
4. 近義詞與擴展
近義詞包括“背約”“毀約”。此外,在政治學中,“階級解盟”指社會階級與政黨支持關系的減弱,屬于專業術語的衍生用法。
發音與結構
跋遮并手博禍不成話殘苛稱嗟程篇乘勝追擊吃冤枉抽寫大佛閣代數電子模拟計算機砥砺風節遏滅方語燔燃範文瀾佛殿告揖挂龍廣修鬼怪衮球古始韓愈活結火流星火頭薦譽潔言警察署九陽絶漠郡府開阖嫪連禮俗龍香侬阿霹靂手琵琶槽潛鋒牽附青裙缟袂歧義勸饬人情冷煖舍經從權聖賢受命寶守障淑世思願索索聽朔同難巷哭向望小斧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