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聖賢的意思、聖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聖賢的解釋

[sage]聖人與賢人的合稱;亦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詳細解釋

(1).聖人和賢人的合稱。亦泛稱道德才智傑出者。《易·鼎》:“彖曰:聖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養聖賢。” 漢 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序緻》:“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迹、立身、揚名,亦已備矣。” 唐 韓愈 《重答張籍書》:“吾子不以 愈 無似,意欲推而納諸聖賢之域。”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上:“知而不行,隻是未知,聖賢教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體,不是着你隻恁的便罷。” 清 秋瑾 《同胞苦》歌:“手提白6*刃覓民賊,捨身救民是聖賢。” 老舍 《駱駝祥子》七:“他一向沒遇到過像 曹先生 這樣的人,所以他把這個人看成聖賢。”

(2).聖君和賢臣的合稱。 唐 韓愈 《進學解》:“方今聖賢相逢,治具畢張。” 宋 王得臣 《麈史·國政》:“然 萊公 非賴 章聖 淵謀神斷,先發於中,而獨以倚成,又何以施其力哉?聖賢相濟,嗚呼盛矣!” 清 龔炜 《巢林筆談續編》卷上:“聖賢相遭,君臣契合,足令千載下感激欲涕也。”

(3).泛稱神、仙、佛、菩薩等。《敦煌變文集·維摩诘經講經文》:“如生如滅理皆明,無相無為法不二,聖賢 彌勒 一雷同,怎生得受菩提記。”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數了羅漢,參了菩薩,拜了聖賢。” 明 沉鲸 《雙珠記·真武靈應》:“空中果有聖賢,猛可地威靈宣現,雲霄旋轉,推移路一千。”《天地會詩歌選·<八拜歌>之二》:“五拜五祖為尊長,六拜六祖六聖賢。”

(4).清酒與濁酒的并稱。亦泛指酒。 唐 白居易 《和夢遊春詩一百韻》:“九醖備聖賢,八珍窮水陸。” 宋 蘇轍 《九日陰雨不止病中把酒示諸子》詩之三:“庭菊兼黃白,村醪雜聖賢。” 金 麻革 《題李氏寓酒軒》:“我亦頗解飲,聖賢時一中。” 清 錢謙益 《采花釀酒歌示河東君》:“請從酒國徵譜牒,為爾羅縷辨聖賢。” 清 方文 《飲梅周文秋莊》詩之二:“有酒頻斟酌,何論聖與賢。”參見“ 聖人 ”。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聖賢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聖賢是漢語中表示品德高尚、智慧超凡之人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聖(聖)

    本義指通達事理、具有至高智慧與道德的人。《說文解字》釋為“通也”,《尚書·洪範》稱“睿作聖”,強調對自然規律與社會倫理的深刻洞察力。

  2. 賢(賢)

    原指多才德能之人,《說文解字》解作“多才也”,《周禮·太宰》注“有善行也”,側重道德實踐與才能兼備的特質。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字典》,中華書局。

二、詞義演變

三、文化内涵

聖賢在儒家思想中具三重維度:

  1. 道德楷模:如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禮記·中庸》),确立仁禮并重的倫理标準。
  2. 知行合一:王陽明提出“聖賢教人知行,正是要複那本體”(《傳習錄》),強調實踐與認知的統一。
  3. 精神象征:程頤稱“聖賢千言萬語,隻是欲人将已放之心收之”(《二程遺書》),成為修身養性的精神坐标。

    來源:《四書章句集注》,朱熹撰;《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經典例證

《孟子·盡心下》雲:“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此句揭示聖賢境界的遞進層次,為傳統人格修養的終極目标。

網絡擴展解釋

“聖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概念,指具有極高道德境界和智慧的人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聖賢是“聖人”與“賢人”的合稱,特指品德高尚、才智超凡的人物。在儒家語境中,他們被視為實踐并傳承儒學生命價值觀的典範,如孔子、孟子等。

  2. 聖人與賢人的區别

    • 聖人:通達天地大道,能洞察萬物本質(如孔子所言“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
    • 賢人:行為符合社會規範,品德出衆但未達聖人境界(如“行中矩繩,取舍與民同統”)。
  3. 曆史地位與認可方式
    聖賢的地位并非個人認定,而是通過史書記載、官方祭祀制度及曆代學者的推崇确立。例如《史記》中司馬遷将《詩經》歸為“聖賢發憤之作”。

  4. 文化影響與跨文化對比

    • 中國:強調對社會的實際貢獻,如宋濂《送東陽馬生序》中“益慕聖賢之道”體現其教育意義。
    • 西方:類似概念多與宗教關聯,如聖人(Saint)指具有神性啟示的人物。
  5. 延伸含義
    該詞在曆史中曾衍生其他用法,如代指清濁酒合稱、或神佛泛稱,但現代主要沿用儒家道德範疇的釋義。

提示:若需具體人物案例或哲學思想關聯,可參考《論語》《荀子》等典籍,或查閱中關于聖賢标準的詳細論述。

别人正在浏覽...

柏椁本小利微編者草命齒胄蠢坌存立詄蕩蕩頓駕黩穹二政發付房下樊樓附質皯黣隔違宮牆攻心扼吭漢浦花殘月缺花鬟黃鐘毀嫮都豗蹙魂人戶下谏沮寄委機織空微洌氣浏陽麻亂滅亡驽鉛烹饪篇制憑肩語迫激千裡舟锲刀切命去痛阮孚戎旅韶雅神悟蛇茄水草澍降絲恩發怨絲繩天崩地裂通日童幼拖債汪茫诿托無颣相形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