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小斧劈的意思、小斧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小斧劈的解釋

國畫皴法的一種。鈎勒山石,筆法象斧劈形,但落筆較細碎。 唐 李昭道 畫金碧山水、皴石作小斧劈。 宋 劉松年 , 明 唐寅 、 沉周 等皆用此法。 明 汪砢玉 《珊瑚網·皴石法》:“小斧劈皴: 李将軍 、 劉松年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小斧劈(xiǎo fǔ pī)是中國傳統繪畫,尤其是山水畫中一種重要的皴法技法術語。它指用毛筆側鋒,以較短促、有力且略帶方折的筆觸,表現山石、坡岸等自然物象的紋理與質感,其形态類似于被小斧頭劈砍後留下的痕迹。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技法特征與定義:

    • 筆觸形态:筆迹較短、較細碎,方中帶折,棱角分明但不如“大斧劈”那般闊大、奔放。運筆時側鋒疾掃,起筆略重,收筆出鋒,形成一頭鈍、一頭尖(或方)的楔形筆觸 。
    • 表現對象:主要用于描繪質地堅硬、棱角較為分明但體量相對較小的山石、岩壁或土石相間的坡岸。它能有效地表現岩石的嶙峋、峭拔和受風化、侵蝕後的表面肌理 。
    • 筆墨效果:通過密集排列或疊加這些短促的筆觸,結合墨色的濃淡幹濕變化,營造出山石的體積感、質感和光影效果。其效果剛勁有力,結構清晰 。
  2. 與大斧劈的關系與應用:

    • 區别:“小斧劈”是相對于“大斧劈”皴法而言的。大斧劈筆觸闊長、豪放、潑辣,墨色淋漓,更顯氣勢磅礴,多用于表現巨嶂高壁;而小斧劈則相對含蓄、細膩、精巧,更適于表現中近景或較為精緻的山石結構。
    • 結合運用:在實際繪畫中,小斧劈常與大斧劈結合使用。例如,遠景或大塊山石用大斧劈表現其整體氣勢,近景或局部細節則用小斧劈刻畫其精微結構,兩者相輔相成,使畫面既有整體感又有細節美 。
  3. 曆史發展與代表畫家:

    • 斧劈皴(包括大小斧劈)技法成熟于南宋時期,是院體山水畫的重要标志之一。
    • 代表畫家如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合稱“南宋四家”)均精于此道。李唐晚年變法,開創了斧劈皴的新面貌;馬遠、夏圭則将斧劈皴(尤其是大斧劈)運用得更加簡練、剛勁,形成了獨特的“邊角之景”風格,小斧劈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 後世畫家如明代的戴進、吳偉等浙派畫家也繼承了斧劈皴法并有所發展。
  4. 在書法中的借用:

    • 值得注意的是,“小斧劈”的概念有時也被借用于書法批評中,形容某些筆畫(如捺畫、轉折處)具有類似斧劈皴般方折、銳利、斬釘截鐵的筆勢和形态,強調其剛健有力的藝術效果 。

參考來源:

  1. 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藝術術語部分) - 定義與基本特征。
  2. 故宮博物院官網 - 《中國繪畫技法圖解:皴法》 - 技法特征、與大斧劈區别、應用場景。
  3. 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史教程》 - 曆史發展、代表畫家及作品分析。

網絡擴展解釋

小斧劈是中國山水畫中的一種傳統皴法技法,主要用于表現山石的紋理與質感。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技法特征

    • 筆法形似斧劈痕迹,通過側鋒用筆勾勒山石輪廓,落筆細碎且筆觸較短。
    • 與大斧劈皴相比,其筆觸更精細、紋理更密集,適合表現質地堅硬且結構細密的岩石。
  2. 曆史發展

    • 起源可追溯至唐代,李昭道在繪制金碧山水時已使用類似技法。
    • 宋代劉松年将此技法系統化,明代唐寅、沈周等畫家進一步發揚,成為院體畫派的典型表現手法。
  3. 藝術表現

    • 通過短促有力的筆觸排列,形成明暗對比,增強山石的立體感與質感。
    • 常與其它皴法結合使用,例如在《珊瑚網·皴石法》中記載其與斧劈皴的配合運用。

該技法體現了中國畫“以線造型”的核心特征,曆代畫家通過不同筆觸力度與密度的控制,賦予山石獨特的肌理美感。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作品案例,可參考宋代院體畫及明代吳門畫派的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罷池邦交北曹杯斝咘咘噔赤夏蟲魚學觸媒猝暴單皮倒買倒賣登界遊方方天畫戟繁積翻箱倒籠墳地覆逴诰辭孤蓬自振咳笑宏濟吼聲畫翚笏闆講定金工浄神荊屍金輝玉潔計筭距惡沮惑隽敏樂地路費旅榇眉泉夢象幕從南官辇上判折僻邪遷曆青雲器泉壑阙陋忍恥含羞柔潔赦格師輔市租雙門私臆坦緩偷合取容窩聚窩盤相門相種效犬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