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畫皴法的一種。鈎勒山石,筆法象斧劈形,但落筆較細碎。 唐 李昭道 畫金碧山水、皴石作小斧劈。 宋 劉松年 , 明 唐寅 、 沉周 等皆用此法。 明 汪砢玉 《珊瑚網·皴石法》:“小斧劈皴: 李将軍 、 劉松年 。”
小斧劈是中國山水畫中的一種傳統皴法技法,主要用于表現山石的紋理與質感。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技法特征
曆史發展
藝術表現
該技法體現了中國畫“以線造型”的核心特征,曆代畫家通過不同筆觸力度與密度的控制,賦予山石獨特的肌理美感。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作品案例,可參考宋代院體畫及明代吳門畫派的相關研究。
《小斧劈》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為以小斧頭砍大樹,形容用小的力量攻克大的困難或解決重大問題的方法。
《小斧劈》這個成語由三個漢字組成,分别是「小」「斧」「劈」。其中,「小」的部首為「⺌」,由三畫組成;「斧」的部首為「斤」,由四畫組成;「劈」的部首為「斤」,也是由四畫組成。
《小斧劈》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一本書《孔子家語》中。繁體字的寫法與簡體一緻:"小斧劈"。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以「小」為例,古代漢字寫作「⺌」;「斧」在現代漢字中是「斧」,而在古代是「釿」;「劈」在現代漢字中是「劈」,而在古代是「㓞」。
他靠着聰明才智,小斧劈大樹,成功地解決了這個重大難題。
小心斧斧、大斧劈山、斧斧角角。
小錘砸大山、碎石成沙。
大旗開得早、鐵絲披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