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天文學名詞。質量相當大的流星體。下墜時拖着一條長長的光帶,使空氣震動,發出大小不同的聲響。落在地上,即成隕石。 漢 荀悅 《漢紀·高帝紀一》:“是時,枉矢西流如火流星,蛇行若有首尾,廣長如一匹布著天。矢星墜至地,即石也。”
(2).一種雜技。用一條繩子兩端各系一個火撚子,手握繩子中間,急速旋動打轉,望之如流星,故名。 綦水源 《三不吹》:“他呢,掄起大鐵錘,像耍火流星,又重又快地往他頭上打。”
火流星是天文學中的一種特殊流星現象,具體含義及特點如下:
1. 基本定義 火流星指直徑超過1米的流星體進入地球大氣層後,因劇烈摩擦燃燒、空爆瓦解而産生的天文現象。其亮度極高,國際标準要求天頂修正後亮度需達到-3星等以上才能被定義為火流星。
2. 形成原因 • 質量較大:流星體通常重達幾百克甚至數噸,無法在高空完全燃盡; • 高速摩擦:以20-70公裡/秒的速度闖入低層稠密大氣,産生高溫和強光; • 伴隨現象:常引發爆炸聲或"沙沙"聲,并留下雲霧狀流星餘迹(可持續數秒至數十分鐘)。
3. 顯著特征 • 亮度:遠超普通流星,極少數白天可見; • 體積:普通流星體僅粉筆頭大小,火流星體可達排球至1米以上; • 聲音:近距離可聽到爆鳴聲,但聲波傳播範圍有限。
4. 其他含義 在雜技領域,"火流星"指兩端系火撚的旋轉道具表演(該釋義較少使用,主要見于民間藝術領域)。
與普通流星的區别 普通流星體質量多小于0.1克,亮度較低且無聲響;火流星則因體積大、燃燒劇烈,兼具強光和爆鳴特征。
《火流星》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火焰從天空中劃過,猶如一顆明亮的流星。它可以用來形容火焰移動速度快,亮度高,劃過天空時留下美麗的痕迹。
火流星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火(huǒ)和流(liú)。
火的部首是火,由4畫構成。
流的部首是氵(三點水),由3畫構成。
總共由7畫構成。
火流星這個詞來源于漢語,用來形容天空中迅速劃過的火焰,形象地描繪了火焰移動的樣子。
火流星的繁體字是「火流星」,和簡體字寫法一樣。
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火流星也有一些古時候的寫法。
一種古代寫法是「火流星」,和現代簡體字相同。
另一種古代寫法是「火流曾」,使用了替代部首「曾」,意思也是一樣的,表示火焰劃過天空。
1. 夜晚,我們看到一顆火流星劃過天空。
2. 篝火閃爍着火流星般的光芒。
3. 在冬夜裡,火爐中的火柴突然冒出火流星般的火苗。
1. 火焰
2. 火光
3. 流星雨
4. 烈火
5. 星火
1. 烈焰
2. 火花
3. 彈火
4. 火球
5. 焰火
1. 無火
2. 不燃
3. 熄滅
4. 平靜
5. 靜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