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開阖的意思、開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開阖的解釋

(1).開啟與閉合。《老子》:“天門開闔,能為雌?”《淮南子·本經訓》:“開闔張歙,不失其敍。” 宋 王安石 《李氏沅江書堂》詩:“詩書當前日開闔,冠帶滿坐相逢迎。” 葉聖陶 《火災·祖母的心》:“那貓……很閑適的樣子,徐徐開阖它的眼睛。”

(2).指用兵的間隙和疏漏。《孫子·九地》:“敵人開闔,必亟入之。” 曹操 注:“敵有間隙,當急入之也。” 張預 注:“謂敵人或開或闔,出入無常,進退未決,則宜急乘之。” 宋 陳亮 《酌古論·諸葛孔明下》:“ 仲達 不能逞其譎於 孔明 ,故常伺 孔明 之開闔,妄為大言以譎其下。” 嚴複 《原強》:“甚且不識方員古陣大不宜於今日之火器,更無論部勒之精詳,與夫開闔之要眇者矣。”

(3).古代管理經濟的措施。謂國家通過抛售或收購谷物等重要商品,以調節物價和增加財政收入。《管子·乘馬數》:“出準之令,守地用人筴,故開闔皆在上,無求於民。”《管子·地數》:“ 伊尹 善通移輕重,開闔決塞。”

(4).指古代統治者的權術和策略。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立元神》:“據位治人,用何為名;累日積久,何功不成。可以内參外,可以小占大,必知其實,是謂開闔。”《舊唐書·元載傳》:“遂抗表請建 中都 ……辭多開闔。” 明 方孝孺 《贈王時中序》:“由是而寓於術,縱橫開闔,無所施而不宜,豈若專門獨學者之勞且陋哉。”

(5).猶開辟。《漢書·禮樂志》:“參侔開闔,爰推本紀。 汾 脽出鼎,皇祜元始。” 顔師古 注引 晉灼 曰:“開闔,猶開闢也。言今之鼎瑞,參等於上世。” 宋 陸遊 《日出入行》:“吾聞開闔來,白日行長空。”

(6).指詩文結構的鋪展、收合等變化。 宋 姜夔 《白石詩說》:“小詩精深,短章藴藉,大篇有開闔,乃妙。” 明 王世貞 《藝苑卮言》卷四:“有色有聲,有氣有骨,有味有态,濃淡深淺,奇正開闔,各極其則,吾不能不伏膺 少陵 。” 林纾 《譯<塊肉馀生述>序》:“大抵文章開闔之法,全講骨力氣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開阖(kāi hé)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豐富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開啟與閉合”,既描述具體事物的動作狀态,也引申為抽象層面的掌控、調度或變化規律。以下從權威辭書及經典文獻角度分義項詳解:


一、本義:開啟與關閉

指物體(如門窗、門戶)的打開與閉合動作。

例證:

《老子·第十章》:“天門開阖,能為雌乎?”(此處“天門”指感官,“開阖”喻感官的動靜收放)

《淮南子·本經訓》:“開阖張歙,不失其序。”(描述萬物運動規律)


二、引申義:掌控、操縱

比喻對局勢、權謀或自然的駕馭能力。

例證:

《孫子兵法·勢篇》:“戰勢不過奇正,奇正之變,不可勝窮也……孰能窮之哉?開阖是也。”(指戰術的靈活調度)

柳宗元《小石城山記》:“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開阖變化,不可端倪。”(形容自然造化的巧妙安排)


三、抽象義:變化與規律

指事物發展中的對立統一規律,如陰陽消長、動靜交替。

例證:

《黃帝内經·素問·陰陽離合論》:“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然其要一也,開阖樞而已。”(以“開阖樞”闡釋陰陽運動的三種狀态)


四、中醫專義

在中醫理論中特指人體氣機的宣散(開)與收斂(阖)功能。

例證:

《類經·經絡類》:“三陽為阖,三陰為開……開阖失常則病生。”(說明開阖失衡與疾病的關系)


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3400-8)
  2. 《孫子兵法》(中華書局點校本)
  3. 《黃帝内經》(人民衛生出版社校注本)
  4. 《類經》(明代張介賓著,中醫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注:因部分古籍原書無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為權威出版社版本信息,讀者可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查閱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開阖”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以下是綜合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開啟與閉合
    指物理層面的開關動作,最早見于《老子》“天門開阖,能為雌?”。後引申為事物變化的動态過程,如《淮南子》中“開阖張歙,不失其序”。

二、軍事應用

  1. 用兵的間隙與疏漏
    出自《孫子·九地》“敵人開阖,必亟入之”,指利用敵方布防的漏洞快速進攻。宋代陳亮在分析諸葛亮兵法時,也提到“伺開阖”的戰術策略。

三、經濟與政治

  1. 古代經濟調控措施
    國家通過抛售或收購糧食等商品調節物價、增加財政收入,如《管子》記載伊尹“通移輕重,開阖決塞”。
  2. 統治權術與策略
    指君主控制局面的手段,如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強調“據位治人”的權術。

四、文學與抽象概念

  1. 詩文結構的變化
    形容文章鋪展與收合的節奏,如王安石詩句“詩書當前日開阖”。
  2. 分散與聚合
    部分文獻(如)提到此引申義,表示事物的動态分合狀态。

其他說明


以上内容綜合自權威詞典及古籍引用,完整信息可參考《老子》《孫子》《管子》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簸箕蟲不知死活長天日捶鈎蹙削電拔地膽定場詩斷管殘沈法藍絨房烝凡主罰則廢黜負侯俘略隔音還來寒飂涵閘橫截畫簾回老混名呼天叩地講款儉貌兼且今故吉士就徵即祚寇逼闚觊陵躐鸾回鳳舞履水珠緑縢貌肖靡蹤貧僧切囑傾企清罇侵入泉花軟叽咯托商務生糞神公省谕身勢學曙星私厚擡褃天拔抟囷蚊子木物變五陵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