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聽朔的意思、聽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聽朔的解釋

古代帝王、諸侯于每月初一聽朝治事前所行之禮。謂聽治一月之政自此日告朔後始之。《禮記·玉藻》:“玄端而朝日於東門之外,聽朔於南門之外。”《禮記·玉藻》:“諸侯玄端以祭,裨冕以朝,皮弁以聽朔於大廟。”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聽朔廢刑發德,具存二王之後也。” 清 俞樾 《群經平議·論語一》“吉月必朝服而朝”:“諸矦乃於朔日服皮弁服朝于大廟,使大夫奉天子命而北面受之,是曰聽朔,亦曰視朔,視聽一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聽朔是中國古代禮儀制度中的專有名詞,指君主在每月朔日(農曆初一)舉行的政事儀式。《周禮·天官·太宰》記載“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國都鄙,乃縣治象之法于象魏,使萬民觀治象,挾日而斂之”,此處的“縣治象”即包含聽朔儀式的早期形态。

從詞義構成看,“聽”指聽取政事彙報,“朔”特指每月初始之日。《禮記·月令》載“天子乃祈來年于天宗,大割祠于公社,及門闾,臘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之”,說明聽朔包含祭祀與政事雙重内涵。漢代鄭玄注《禮記》時強調:“聽朔,謂以特牲告廟,受朔政也”,指出其核心是接受頒布月令的政事活動。

該制度源自周代“告朔”傳統,《春秋·文公六年》記載“閏月不告朔,猶朝于廟”,可見其與宗廟祭祀的關聯性。漢代改制後,《漢書·律曆志》記載“乃诏禦史,令諸侯王、列侯始奉朔”,說明聽朔逐漸發展為中央集權的政治象征。需要注意的是,“聽朔”與“視朔”存在細微區别,前者側重政令頒布,後者偏重曆法觀測,二者共同構成古代天文曆政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網絡擴展解釋

“聽朔”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與禮儀和政治活動相關,具體含義如下:

1.基本含義

“聽朔”指古代帝王、諸侯在每月初一(朔日)舉行的聽政儀式。這一日,統治者會處理當月的政務開端,象征政事的正式啟動。該詞源于《禮記·玉藻》,如記載“玄端而朝日于東門之外,聽朔于南門之外”,表明儀式需穿着特定禮服,并在固定場所進行。

2.禮儀與政治意義

3.詞源與演變

4.其他解釋

部分資料(如)将“聽朔”引申為成語,比喻敏銳察覺事物變化。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是後世衍生的象征性解讀,需謹慎對待。

“聽朔”的核心含義是古代統治者在朔日舉行的政治儀式,兼具禮儀規範與治理功能,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政治哲學。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及漢代經學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伴飯指揮使豹字牌俵揚冰囊波斯貓蒼華暢明吃白酒蟲書鳥篆創制丹符淡句掇菁撷華二十四詩品坊場服賈概平管辂滾輪過先禍殃翦戮金花诏津際金雞柱金珂康樂課業冷丁列銜陵憤領航廪秋漏洞渑池妙觀愍隸岷下芋嗼然抛扔胼手胝足清壯邛笮秋殺入貢撒散盛舉室妹書吏説好嫌歹思省天庖替古人擔憂通狀兔罝王邸無想香火情飨士先入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