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羯鼓的意思、羯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羯鼓的解釋

[an ancient drum] 我國古代一種鼓。腰部細。據說起源于羯族

詳細解釋

古代打擊樂器的一種。起源于 印度 ,從西域傳入,盛行于 唐 開元 、 天寶 年間。《通典·樂四》:“羯鼓,正如漆桶,兩頭俱擊。以出 羯 中,故號羯鼓,亦謂之兩杖鼓。” 唐 溫庭筠 《華清宮》詩:“宮門深鎖無人覺,半夜雲中羯鼓聲。”《新唐書·禮樂志十一》:“羯鼓,八音之領袖,諸樂不可方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羯鼓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打擊樂器,屬胡樂系統,盛行于唐代。其名源自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羯族”,形制如漆桶,橫置小牙床上,以雙杖擊奏,音聲急促高烈,在唐代宮廷燕樂中常居領奏地位。


一、詞源與形制特征

“羯”指羯族(匈奴别支),表明其胡樂淵源。《舊唐書·音樂志》載:“羯鼓,正如漆桶,兩頭俱擊。以出羯中,故號羯鼓。” 其形如漆桶,橫置木座,鼓身以桑木制成,兩面蒙皮,以雙木槌敲擊,音色穿透力強。唐代南卓《羯鼓錄》稱其“棬用鋼鐵,聲焦殺鳴烈”,強調其铿锵激越的音質特點。


二、曆史地位與演奏場景

唐代宮廷将羯鼓列為“八音領袖”,唐玄宗李隆基擅擊羯鼓,稱其“八音之領袖,諸樂不可為比”。《新唐書·禮樂志》記載玄宗于内廷親擊羯鼓三百曲的典故。其演奏多用于:

  1. 宮廷燕樂:引導龜茲、高昌等樂部,指揮節奏;
  2. 儀仗慶典:在《秦王破陣樂》等武樂中強化氣勢;
  3. 文人雅集:如白居易詩“起行殘月影徘徊,羯鼓聲高衆樂停”。

三、文化象征與藝術影響

羯鼓在唐代文化中象征胡漢融合。其激越之聲契合盛唐氣象,杜甫《陪李梓州泛江》以“羯鼓雜胡纓”展現多元文化交融。宋代後逐漸衰落,但形制傳入日本,現存奈良正倉院的唐代紫檀羯鼓為重要實物遺存。


四、現代研究與傳承

當代學者通過文獻與文物考據還原其演奏技法。如音樂史家秦序在《唐代羯鼓考》中分析其節奏型态(參考:《中國音樂學》1990年第3期),日本雅樂團仍保留仿唐羯鼓演奏傳統(參考:東京國立博物館“正倉院樂器研究”專題)。


主要參考文獻來源

  1. 《舊唐書·音樂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南卓《羯鼓錄》(上海古籍出版社《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
  3. 《新唐書·禮樂志》
  4. 白居易《白氏長慶集》卷十二
  5. 杜甫《杜工部集》
  6. 正倉院事務所《正倉院樂器調查報告》(奈良國立博物館)

網絡擴展解釋

羯鼓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打擊樂器,具有獨特的曆史背景和文化意義,以下從多個維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與起源 羯鼓(jié gǔ)是一種腰部細窄的雙面鼓,因使用公羊皮(古稱“羯”)蒙制而得名。其起源可追溯至北方羯族,後經西域傳入中原,盛行于南北朝至唐代,尤其在唐玄宗時期達到鼎盛。

二、結構與制作

  1. 材質:鼓身以山桑木制成漆桶狀,兩端蒙公羊皮,鼓槌多用黃檀木、狗骨木或花椒木。
  2. 工藝:木材需充分幹燥以保證音色清脆,鼓皮四周用鐵圈固定以調節音高。

三、曆史地位與用途

  1. 軍事與儀式:聲音急促激烈,常用于戰場鼓舞士氣,或作為儀仗樂器。
  2. 宮廷音樂:唐代被列為“八音領袖”,唐玄宗曾創作《秋風高》等羯鼓曲目,甚至以擊鼓催開杏花的典故“羯鼓催花”聞名。
  3. 文化融合:廣泛流行于龜茲、高昌、天竺等西域地區,成為絲綢之路上音樂交流的象征。

四、文化影響 成語“羯鼓解穢”形容以鼓聲驅散煩悶情緒,側面反映其在古代社會的情感調節作用。

羯鼓不僅是樂器,更是民族融合與盛唐氣象的縮影。若需更深入的曆史細節或演奏技法,可參考《羯鼓錄》等古籍及權威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欸乃歌懊歎榜服髟髟逼尖長恨撐拄敕勒術創懲創收定風波俄瞬芳藹方根反口概貌鼛鼛鍋貼兒還壽經護行剿絕假贳集材紀念堂柩車開度考查拉大旗作虎皮柳悴花憔留犢噜哩噜蘇履蹈毛骨聳然密偶麑裘跑旱船棚帳偏墜愆負潛跱巧立名目三頭八臂蛇蠍為心首夔雙名暑夜戍禦私底下天筆聽壁腳桐木人枉結枉實僞局舞衫歌扇污澤向聲背實憲意校能斜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