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n ancient drum] 我國古代一種鼓。腰部細。據說起源于羯族
古代打擊樂器的一種。起源于 印度 ,從西域傳入,盛行于 唐 開元 、 天寶 年間。《通典·樂四》:“羯鼓,正如漆桶,兩頭俱擊。以出 羯 中,故號羯鼓,亦謂之兩杖鼓。” 唐 溫庭筠 《華清宮》詩:“宮門深鎖無人覺,半夜雲中羯鼓聲。”《新唐書·禮樂志十一》:“羯鼓,八音之領袖,諸樂不可方也。”
羯鼓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打擊樂器,具有獨特的曆史背景和文化意義,以下從多個維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與起源 羯鼓(jié gǔ)是一種腰部細窄的雙面鼓,因使用公羊皮(古稱“羯”)蒙制而得名。其起源可追溯至北方羯族,後經西域傳入中原,盛行于南北朝至唐代,尤其在唐玄宗時期達到鼎盛。
二、結構與制作
三、曆史地位與用途
四、文化影響 成語“羯鼓解穢”形容以鼓聲驅散煩悶情緒,側面反映其在古代社會的情感調節作用。
羯鼓不僅是樂器,更是民族融合與盛唐氣象的縮影。若需更深入的曆史細節或演奏技法,可參考《羯鼓錄》等古籍及權威研究文獻。
《羯鼓》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小型的銅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羯鼓被用作軍事、舞蹈和節慶活動中的樂器。
羯鼓的部首為⺈(肉字旁),它的筆畫數為16畫。
羯鼓這個詞源于古代希臘語“kettledrum”,經過音譯而來。在繁體字中,羯鼓的寫法為「羯鼓」。
在古代,羯鼓的字形稍有不同。它的寫法為「角鼓」,表示角形的鼓。
1. 那場音樂會上,羯鼓的聲音獨具魅力。
2. 她優雅地舞動着手中的羯鼓,吸引了衆多觀衆。
- 羯鼓舞:以羯鼓為伴奏的傳統舞蹈。
- 羯鼓隊:表演羯鼓的團隊或集體。
- 鼓樂:包括羯鼓在内的各種鼓類樂器。
鼓、戰鼓、鼓槌。
絲弦樂器、吹管樂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