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劋絕”。殺滅;滅絕。《漢書·王莽傳下》:“如黠賊不解散,将遣大司空将百萬之師征伐劋絶之矣!”《明史·楊嗣昌傳》:“乃上疏曰:‘網張十面,必以 河南 、 陝西 為殺賊之地,然 陝 有 李自成 、 惠登相 等,大部未能剿絶。’”
勦絶:消滅,滅絕。《書·甘誓》:“ 有扈氏 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勦絶其命。” 孔 傳:“勦,截也;截絶,謂滅之。” 晉 左思 《魏都賦》:“與先世而常然,雖信險而勦絶。”
“剿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文獻來源解釋如下:
“剿絕”指徹底消滅、滅絕,強調以武力或強硬手段根除目标。該詞在不同曆史文獻中多用于軍事或政治語境,例如《漢書·王莽傳下》提到“征伐劋絶之矣”,即表達對反叛勢力的武力清剿。部分典籍也寫作“劋絕”或“勦絶”,如《書·甘誓》中“天用勦絶其命”,意為上天滅絕其命脈。
在當代語境中,“剿絕”可比喻對犯罪、腐敗等社會問題的嚴厲打擊與根除,例如“剿絕犯罪活動”指通過強力手段遏制犯罪行為。但此類用法多見于比喻性表達,實際使用頻率較低。
如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相關研究,可參考《漢書》《明史》等文獻,或訪問漢典等權威辭書。
《剿絕》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徹底消滅、殲滅,使之絕迹。在戰争、反叛、叛亂等方面的文獻中常常被使用。
《剿絕》由“刂”和“九”兩個部首組成,共12個筆畫。
《剿絕》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樂器官》:“羊肉判之。”《注疏》雲:“落人主之宮門,曰剿。剿﹔所已已剿之。立其騎之上主,使,使之出使,曰絕。”這裡的“剿”和“絕”意思是相似的,都是消滅、廢除的意思。
《剿絕》的繁體字為「剿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剿絕》在古時候的寫法為「剿絕」,其中的「絕」用的是古代的寫法,其形狀和現代的「絕」有所區别。
1. 為了保衛家園,我們必須剿絕入侵者。
2. 政府決定剿絕恐怖分子,以确保國家安全。
3. 剿絕脫貧攻堅戰中的貪污現象對于建設更加公平和美好的社會至關重要。
剿除、剿滅、剿匪、剿匪部隊、剿匪行動、剿襲
殲滅、消滅、殲敵、絕迹
殖民、養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