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國志·魏志·常林傳》:“ 林 遂稱疾篤”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載, 壽春 令 時苗 ,少清白。到任時乘薄軬車,黃牸牛,布被囊。居官歲馀,牛生一犢。離任時,留其犢,謂主簿曰:“令來時,本無此犢,犢是 淮 南所生有也。”又《晉書·羊祜傳》載, 鉅平侯 羊篇 “歷官清慎,有私牛於官舍産犢,及遷而留之。”後以留犢喻居官清廉,纖介不取。 南朝 梁元帝 《後臨荊州》詩:“所冀方留犢,行當息飲羊。” 唐 李紳 《聞裡謠效古歌》:“上有明王頒詔下,重選賢良恤孤寡。春日遲遲驅五馬,留犢投錢以為謝。”
“留犢”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主要用來形容官員清廉自律的品格。以下是詳細解釋:
“留犢”字面指留下牛犢,實際寓意官員離任時不帶走任何非個人財物,象征為官清廉、公私分明。該詞出自《三國志·魏志·常林傳》裴松之注引《魏略》。
該典故與“懸魚拒賄”(羊續懸魚)等故事并列,成為古代廉政文化的典型象征。
注:部分網頁(如)提到“母親對兒子的眷戀”,此解釋與主流文獻不符,可能為誤傳。建議以曆史典故的清廉含義為準。
《留犢》是一個成語,意指留住小牛犢。按照現代漢字規範,該字可以拆分為“⺧”和“⺁”兩個部首,共計9個筆畫。
《留犢》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莊子·逍遙遊》一書中。文章中有句話:“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皆黑。丈夫之行也,雖乘輿馬,必佯佯如喪其志。落落乎如也,履迹而不見其蹤;紛紛乎如也,既而不可謂非;沚沚乎如也,雖千萬人吾往矣。留犢蓋若是。”這段話中的“留犢”一詞意味着意志堅定、不失迷茫。
在繁體字中,留犢的寫法是「留犢」。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留犢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被寫為「髙犢」。
以下是幾個使用留犢的例句:
1. 他面對困境時,依然能夠保持留犢的品質。
2. 她擁有堅定的意志力,如同留犢一般,從不輕易放棄。
3. 讓我們共同努力,不畏困難,繼續留犢前行。
留犢的組詞:留犢心志、留犢情懷、留犢風範。
留犢的近義詞:堅毅、堅定。
留犢的反義詞:動搖、優柔寡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