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留犢的意思、留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留犢的解釋

《三國志·魏志·常林傳》:“ 林 遂稱疾篤”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載, 壽春 令 時苗 ,少清白。到任時乘薄軬車,黃牸牛,布被囊。居官歲馀,牛生一犢。離任時,留其犢,謂主簿曰:“令來時,本無此犢,犢是 淮 南所生有也。”又《晉書·羊祜傳》載, 鉅平侯 羊篇 “歷官清慎,有私牛於官舍産犢,及遷而留之。”後以留犢喻居官清廉,纖介不取。 南朝 梁元帝 《後臨荊州》詩:“所冀方留犢,行當息飲羊。” 唐 李紳 《聞裡謠效古歌》:“上有明王頒詔下,重選賢良恤孤寡。春日遲遲驅五馬,留犢投錢以為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留犢”是漢語中源自曆史典故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官員離任時拒收財物、保持廉潔的行為。該詞出自東漢官員時苗的事迹,《後漢書》及《三國志》注引《魏略》均記載:時苗任壽春令期間乘薄軬車(簡陋牛車)赴任,母牛于任内産犢,離任時他堅持将牛犢留于當地,稱“犢是淮南所生有也”,以此彰顯清廉自守的為官準則。

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留犢”可拆解為兩層語義:

  1. 字面指代:留下牛犢,特指時苗拒收任内所産牛犢的行為;
  2. 引申象征:成為古代官員廉潔自律的文化符號,常見于詩詞與史評,如宋代詩人陸遊“去國一身留犢在”即用此典喻氣節。

該典故被《漢語大詞典》收錄為固定詞條,釋義強調“離任者不取屬地一物”的廉政精神,曆代文獻如《太平禦覽》《資治通鑒》亦多次援引,形成中華文化中重要的廉政文化母題。現代研究中,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中國廉政史話》将“留犢”列為古代清官典範行為之一,凸顯其曆史影響力。

網絡擴展解釋

“留犢”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主要用來形容官員清廉自律的品格。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留犢”字面指留下牛犢,實際寓意官員離任時不帶走任何非個人財物,象征為官清廉、公私分明。該詞出自《三國志·魏志·常林傳》裴松之注引《魏略》。

2.典故起源

3.使用場景

4.相關延伸

該典故與“懸魚拒賄”(羊續懸魚)等故事并列,成為古代廉政文化的典型象征。

注:部分網頁(如)提到“母親對兒子的眷戀”,此解釋與主流文獻不符,可能為誤傳。建議以曆史典故的清廉含義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百齒霜白冠牦纓白衣士闆城渚口愎狠鬓髻不分彼此稱觥嗔呵叱駡祠厘待賈沽大将軍登熟隄封耑家煩多奉藩烽爟拊絃觀眉說眼故步自畫禬禮鼓眼努睛寒竹黑貨黑老包合秀璜溪回飇皦鏡加速度結骨揭債疾養開黑店麥粒腫年間偶言蓬萊宮埤污僻左淺末籤字清妙齊天鐥仁弱惹事招非三朝山包海容神箭水伯死直戃怳吾道五台下家纖翮曉領謝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