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folk dance] 一種民間舞蹈,扮演女子的人站在用竹片和布等紮成的無底船中間,船舷系在身上。另一人扮演艄公,手持木槳,作劃船狀。兩人合舞,或邊舞邊唱,如船飄浮在水面之上,有的地區又叫“采船”
一種民間舞蹈,扮演女子的人站在用竹片等和布紮成的無底船中間,船舷系在身上。另一人扮演艄公,手持木槳,作劃船狀。兩人合舞,或邊舞邊唱,如船飄浮在水面之上。也叫采蓮船。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跑旱船》:“跑旱船者,乃村童扮成女子,手駕布船,口唱俚歌,意在學遊湖而採蓮者,抑何不自丑也!”《兒女英雄傳》第三八回:“老爺聽了,心中暗喜,連忙進去,原來卻是起子跑旱船的。” 老舍 《四世同堂》二:“遇上胡同裡有什麼娶親的,出殡的,或是來了跑旱船或耍猴子的,大家都出來看看熱鬧。”
“跑旱船”是中國傳統民間舞蹈形式之一,常見于節慶活動,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跑旱船”是一種模拟水上劃船場景的民俗表演藝術,表演者通過肢體動作和道具配合,展現船在水面行駛的動态。不同地區也稱之為“采蓮船”“采船”或“蕩湖船”。
角色分工
動作特點
需注意,提到“跑旱船”在極少數語境下可能指代陸地上的極限運動,但此用法非常罕見且權威性較低,主流含義仍為上述傳統民俗表演。
《跑旱船》一詞常用于形容人們在困境中竭盡全力卻徒勞無功的情景。這個詞源于古代水上娛樂活動“劃龍船”,人們将其引申為比喻人們努力而失敗的情況。
在康熙字典中,《跑旱船》的部首是“足”,它由“達”和“止”組合而成。它的筆畫數目為17畫。
《跑旱船》一詞最早出現在明朝戲劇劇本中,後來逐漸被人們廣泛使用。它原本是指龍舟賽時由于河水幹涸無法劃龍船,于是将這個情景比喻為人們竭盡全力卻毫無成果。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漸漸演變為一個常用的成語,用來形容失敗和徒勞。
《跑旱船》的繁體字為《跑乾船》。
在古代,形容《跑旱船》的漢字寫作《奔沙船》,與現代寫法相比,部分字形有所不同。
他在工作中一直跑旱船,努力了很久卻沒有取得任何成果。
跑旱船的組詞有:跑龍套、旱鴨子、冷若冰霜。
與《跑旱船》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枉費心機、徒勞無益等。
與《跑旱船》意思相反的詞語有:事半功倍、輕而易舉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