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失。《三國志·魏志·滿寵傳》“初, 彧融 聞考掠 彪 ,皆怒,及因此得了,更善 寵 ”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臣 松之 以為 楊公 積德之門,身為名臣,縱有愆負,猶宜保祐。”
“愆負”是一個文言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愆負”指過失或過錯,常用于描述因行為不當或疏忽造成的責任缺失。該詞由“愆”(qiān,過失)和“負”(fù,背負)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背負過失”。
二、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滿寵傳》的裴松之注:“楊公積德之門,身為名臣,縱有愆負,猶宜保祐。”此處強調即使有錯誤也應被寬恕。
現代使用中,多用于書面語境,如:“他雖有愆負,但仍值得信任。”
三、相關詞彙
四、擴展說明
“愆”單獨使用時,可指時間上的延誤(如“愆期”)或行為上的罪責(如“愆尤”);“負”則包含背負、辜負等含義。兩字結合後,詞義聚焦于責任相關的過失。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三國志》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滬江線上詞典、查字典等)。
「愆負」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違背、辜負。形容沒有做到應盡的責任或承諾。
「愆負」由「心」字部和「負」字部組成。心字部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與心相關的事物;負字部則表示負責、承擔。
「愆負」一共由11個筆畫構成。
「愆負」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田子方》一文中的「愆負君命,而顧不忍草率。」意思是違背了君主的命令,卻顧慮着不能草率行事。
「愆負」的繁體字為「愆負」。
在古時候,「愆負」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然而,這些變體寫法并不常見且不被廣泛使用,所以在現代通用的書寫中,「愆負」仍然是主要形式。
他的行為愆負了朋友對他的信任。
不願意承擔責任,就等于愆負了自己的義務。
愆懷(指内心猶豫、矛盾)
負隅頑抗(指在困境中仍然拼命抵抗)
背信棄義、虧欠、失信
履行、信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