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垂簾的意思、垂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垂簾的解釋

(1).放下簾子。謂閑居無事。《南史·顧觊之傳》:“ 覬之 禦繁以約,縣用無事。晝日垂簾,門階閑寂。”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異七·李坤》:“蔡以《易》蔔,垂簾都門。”

(2).指潛心緻力,不預聞他事。《魏書·儒林傳·徐遵明》:“故能垂簾自精,下帷獨得,鑽經緯之微言,研聖賢之妙旨。”

(3).謂女後輔幼主臨朝聽政。《舊唐書·高宗紀下》:“自誅 上官儀 後,上每視朝, 天後 垂簾於禦座後,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内外稱為‘二聖’。” 宋 蘇轍 《龍川别志》卷下:“ 章獻皇後 崩, 呂公 以後遺令冊 楊太妃 為皇太後,且復垂簾,士大夫多不悅。”《清史稿·禮志七》:“ 文宗 崩, 穆宗 幼沖嗣位。禦史 董元醇 奏請皇太後暫權朝政,稱旨,命王大臣等議垂簾儀制。”

(4).指垂下的簾子。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一》:“巖前懸石甚巨,當洞門,若樹屏,若垂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垂簾是一個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核心意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本義與空間分隔 "垂簾"最初指懸挂簾幕的行為。《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懸挂簾子",常見于古代建築中分隔内外空間。例如《禮記·曲禮》記載的"天子外屏,諸侯内屏,大夫以簾",體現了垂簾在禮儀空間中的等級象征。

二、政治制度術語 該詞在曆史文獻中專指"垂簾聽政"制度。《舊唐書·高宗紀》載:"帝風疹不能聽朝,政事皆決于天後,自此内輔國政數十年,威勢與帝無異"(《舊唐書》卷五),此為武則天早期垂簾參政的實錄。清代《清史稿·後妃傳》詳細記載慈禧太後"同治初元垂簾聽政"的儀制:"設太後寶座于皇帝寶座後,覆以黃幔"(《清史稿》卷二一四),形成獨特的政治景觀。

三、藝術與民俗應用 在傳統戲曲中,《中國戲曲藝術大系》記載垂簾常用于表現閨閣場景,如元雜劇《西廂記》中"紅娘揭簾"的舞台提示。建築學領域,《中國古建築術語辭典》指出垂簾在園林設計中兼具透景與遮陽功能,尤以蘇州拙政園"卅六鴛鴦館"的竹絲簾最具代表性。

網絡擴展解釋

“垂簾”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隨語境變化較大,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一、字面含義及古代用法

  1. 放下簾子,閑居或專注

    • 指放下簾子後隱居或潛心治學,不參與外界事務。例如《南史·顧觊之傳》記載官員顧觊之“晝日垂簾,門階閑寂”,形容其清簡的治理風格。
  2. 女後輔佐幼主臨朝聽政

    • 古代女性不能直接參政,需在皇帝寶座後垂下簾子,隔簾參與朝政。典型例子如唐代武則天輔助唐高宗處理國事,《舊唐書》記載“天後垂簾于禦座後,政事大小皆預聞之”。

二、現代語義延伸

  1. 象征性指代幕後權力

    • 衍生為“垂簾聽政”,比喻實際掌權者隱于幕後操控,如清代慈禧太後通過垂簾掌握朝政。
  2. 女性獨立生活的隱喻

    • 部分現代語境中,該詞被引申為女性婚後獨立生活的象征(但此說法多見于網絡,權威典籍無明确記載)。

三、其他相關用法

建議結合《舊唐書》《南史》等古籍或權威詞典(如滬江詞典)進一步考證。

别人正在浏覽...

傲霜枝剝剽褒義詞标枝野鹿鼻赤不伏燒埋彩繡殘蕩琛賂饬力馳骛從臾道頭大勢至房生蜚英騰茂墳埏俯首弭耳革易關隔關應觀者如織貴勢華覆宦場黃魚賄赇虎頭公楷木躩步距關餽赆黎母山靈鼇蹑蹬皮闆毛皮燈球奇貨青鎖闱親厚喪狗砂丁篩瓦生絹盛談審己石民吮瘡頌聲饕貪特郎當擿抉提留托物連類外串枉狀威讓蚊虻負山曉鐘檄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