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蛇矛的意思、蛇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蛇矛的解釋

亦作“虵矛”。古兵器名。矛之長者。 唐 杜牧 《郡齋獨酌》詩:“犀甲 吳 兵鬭弓弩,蛇矛 燕 戟馳鋒鋩。”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一》:“ 陳安 刀矛并發,十傷五六,一時目為壯士,而 平先 搏戰,三交,奪其虵矛,懸頭澗曲,易若探囊。” 魯迅 《呐喊·風波》:“他兩手同時捏起拳頭,仿佛握着無形的蛇矛模樣,向 八一嫂 搶進幾步道,‘你能抵擋他麼!’”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蛇矛釋義

一、基本釋義

蛇矛(shé máo)是中國古代兵器的一種,屬長矛類。其名源于矛頭形似彎曲的蛇身,刃部狹長尖銳,常帶血槽,兼具刺、挑、劈等功能。該兵器盛行于漢唐至明清時期,尤以三國時期張飛所持“丈八蛇矛”聞名(注:丈八約合現代4.15米),成為勇猛武将的象征符號。

二、形制特征

  1. 矛頭設計:

    矛刃呈流線型彎曲,如蛇行狀,長度通常為30-50厘米,材質多為鍛鐵或精鋼。刃脊處多帶凸棱結構以增強穿透力,部分蛇矛矛頭與矛杆連接處配有紅纓,用于擾敵視線或吸附血迹。

  2. 矛杆結構:

    采用硬木(如白蠟杆)或竹制,長度在2-4米之間,表面纏繞麻繩增加握持穩定性。高級将領所用蛇矛常鑲金屬環裝飾,兼具實戰與儀仗功能。

三、曆史記載與演變

蛇矛最早見于漢代兵器譜,晉代崔豹《古今注》載:“矛長丈八者曰矟,刃曲如蛇者曰蛇矛。”唐代後形制逐漸标準化,宋代《武經總要》将其歸類為“槍九色”之一。明清時期因火器興起,蛇矛轉為民間武藝器械,現代多見于傳統武術表演(如八卦掌、六合槍套路)。

四、文化象征意義

在文學與民俗中,蛇矛被賦予“剛烈勇武”的意象。羅貫中《三國演義》描寫張飛“手持丈八蛇矛,立于長坂橋頭”,奠定其“萬人敵”形象。戲曲及年畫中,蛇矛亦作為門神兵器,承載驅邪鎮宅的民俗寓意。

學術參考來源

  1. 冷兵器研究專著《中國古代兵器圖鑒》(文物出版社)
  2. 《漢語大詞典》“蛇矛”詞條釋義
  3. 《三國演義》第四十二回“張翼德大鬧長坂橋”原文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蛇矛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長杆兵器,具有獨特的曆史背景和構造特征,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蛇矛亦稱“虵矛”或“丈八點鋼矛”,矛頭呈彎曲的蛇形,通體鐵制,由矛頭、矛柄、矛鐏三部分組成。其矛頭長約二尺(約0.6米),扁平且兩面開刃,尖端如蛇舌吐信,兼具穿刺和切割功能。

二、曆史記載

  1. 起源與争議
    蛇矛最早見于《晉書》,記載兩晉猛将陳安使用“丈八蛇矛”,但考古發現顯示,春秋時期許國(今河南葉縣)墓葬中已出土曲刃青銅矛,其刃部波浪形結構與蛇矛相似,推測可能是原型。
    部分學者認為“蛇矛”可能是“矟矛”的訛傳,因東漢時期稱長矛為“矟”(一丈八尺),但矟為直刃,與蛇矛彎曲矛頭不同。

  2. 文學與兵器發展
    宋以前蛇矛多用于實戰,宋以後逐漸被槍取代,矛頭縮短至50厘米以下。在《三國演義》等小說中,張飛的“丈八蛇矛”被藝術化,矛頭常被描繪為誇張的半月形,但實際此類設計可能影響刺殺效果。

三、功能與設計特點

  1. 實戰優勢

    • 彎曲刃部可擴大創傷面,同時減輕矛頭重量,適合騎兵沖鋒和近戰突刺。
    • 矛脊镂空設計(如春秋曲刃矛)能加速放血,增強殺傷力。
  2. 使用要求
    需使用者具備強臂力,方可發揮穿透效果,故多為猛将專屬兵器。

四、文化意義

成語“蛇矛”引申為“兼具利益與危險的雙重性質”,但此用法多見于現代語境,古代文獻中主要指兵器本身。


如需進一步了解蛇矛的形制演變或考古實例,可參考《中國軍事史·兵器卷》或河南葉縣春秋墓葬出土文物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拔火罐兒百馬備厚璧立插花常侍逞能成算抽抽趔趔蔥芊村妓搭班兒蛋青色盜汗盜俠怛惕诋謾洞豁斷酒趸柱鳳鞋幹壁畫高擡貴手閣鮮館宅貫注後比環餅悔恡踐蹑交趾擊搏挽裂戒儆旌德捐悶軍籍俊烈苦行僧連頭離謗厲涉虜掠卯困梅醞溟海撓抑甯封子嘔煦戗脊牽綿湫水賽過生绡贳死侍中筍虡提綱舉領涕泗縱橫通濟無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