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排在後面的行列。《漢書·李陵傳》:“ 陵 引士出營外為陳,前行持戟盾,後行持弓弩。”《隋書·禮儀志三》:“勇者持鉦鼓刀楯,為前行,戰士次之,槊者次之,弓箭為後行。” 唐 岑參 《秋夕讀書幽興獻兵部李侍郎》詩:“驚蟬也解求高樹,旅鴈還應厭後行。”
(2). 唐 宋 時尚書省次序分前、中、後三行,工部、禮部為後行。 宋 王溥 《唐會要·尚書省分行次第》:“以兵、吏及左右司為前行,刑、戶為中行,工、禮為後行,每行各管四司。”《太平廣記》卷二五○引 唐 韋述 《兩京新記·尚書郎》:“尚書郎,自兩 漢 已後,妙選其人。 唐 武德 貞觀 已來,尤重其職。吏、兵部為前行,最為要劇,自後行改入,皆為美選。”
“後行”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在行進過程中,後面的人或事物跟隨前面的人或事物。例如古代行軍時,前排持盾戟,後排持弓箭()。
結構:由“後”(位置靠後)和“行”(行進)組成,強調順序或位置關系。
古代軍事行列
指排在隊伍後方的行列。如《漢書·李陵傳》記載:“前行持戟盾,後行持弓弩”,說明軍隊分工中後排負責遠程攻擊()。
唐宋官制分類
唐宋時期,尚書省六部按職能分為前、中、後三行,其中工部、禮部屬于“後行”,地位較吏部、兵部等“前行”略低()。
現代引申用法
可表示“後進行某項行動”,例如“先行減租減息,後行分配土地”(),但此用法較為少見。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官制或軍事部署的細節,可參考《漢書》《隋書》等曆史文獻。
《後行》(hòu xíng)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後”和“行”兩個字組成。下面分别介紹這兩個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彳(chì)+ 口(kǒu)
筆畫:6劃
來源:象形字,表示人走在前面的樣子,引申為後面的概念。
繁體:後
古時候漢字寫法:彳(chì)+ 又(yòu)+ 幺(yāo)
例句:他走在我後面。
拆分部首:行(háng)
筆畫:6劃
來源:指人行走的動作,引申為行動、行程等概念。
繁體:行
古時候漢字寫法:言(yán)+ 工(gōng)
例句:我們快點行動吧。
組詞:後排、後進、行後、前後、後宮
近義詞:隨後、之後、緊隨、其次
反義詞:前行、先行、前進、先進
綜上所述,“後行”指的是在之後行動、行走的意思,可以表示在位置上或時間上的後方。它是由“後”和“行”兩個字組成,其中“後”的拆分部首是彳+口,筆畫數是6劃,表示人走在前面的樣子;“行”的拆分部首是行,筆畫數也是6劃,表示人行走的動作。該詞在繁體中為“後”,古時候漢字寫法是彳+又+幺。例句有“他走在我後面”等。其他相關的詞語有後排、後進、行後、前後、後宮等。近義詞有隨後、之後、緊隨、其次,反義詞有前行、先行、前進、先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