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慮囚的意思、慮囚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慮囚的解釋

訊察記錄囚犯的罪狀。慮,通“ 録 ”。《漢書·隽不疑傳》“每行縣録囚徒還” 唐 顔師古 注:“省録之,知其情狀有寃滞與不也。今雲‘慮囚’,本録聲之去者耳。”《舊唐書·德宗紀下》:“庚午,命有司慮囚,旱故也。” 宋 王觀國 《學林·慮囚》:“ 前漢 、 後漢 皆稱録囚,《唐史》《五代史》皆稱慮囚,二字皆是也。” 明 歸有光 《懷慶府推官劉君墓表》:“君嘗慮囚,一女子呼寃,君察其誣,繫獄已二十年,遂出之。”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冤獄》:“令方慮囚,忽一人直上公堂,怒目視令而大駡曰:‘如此憒憒,何足臨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慮囚,漢語詞典中解釋為古代司法制度中的複審囚犯罪狀以核實量刑的行為,亦作“録囚”。該詞由“慮”(審察)與“囚”(囚犯)組合而成,讀作lǜ qiú。

核心含義與曆史背景

  1. 制度性質:慮囚是漢代至唐代的司法複核程式,由皇帝或官員定期巡查監獄,審閱案卷以平反冤獄、糾正量刑偏差。唐代《唐六典》載:“凡禁囚,五日一慮。”
  2. 執行方式:包括重審口供、核查證據、調整刑罰等。《漢書·隽不疑傳》提及“每行縣録囚徒還”,表明地方官員需定期執行此職。
  3. 演變與關聯:宋代後漸稱“錄囚”,明清時期融入秋審、朝審等會審制度。該制度體現了“慎刑”思想,與“乞鞫”(上訴)共同構成古代冤案救濟機制。

權威文獻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慮囚”是古代司法術語,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2.曆史淵源

3.與現代解釋的差異

4.相關概念

“慮囚”是古代司法審查制度中的專業術語,強調對囚犯案件的複核與記錄,而非現代漢語中“憂慮”的引申義。需注意結合曆史語境理解,避免望文生義。

别人正在浏覽...

頒告報春保禳抱瘵奰發炳如布防差三錯四茶餘飯後侈傲除毀辭受點計吊傷多謝飜黃倒皂紛霏傅羼阜鄉洸洋呵腰狡巧接風洗塵擊拊汲古骥路镌印菊月潰茂愧顔來顧辣臊廉制臨國漏策明鼓而攻之名優謀臣猛将炮艇怕怯千章萬句其時羣行仁智鋭思三藩騷牯砂鍋砸蒜沙堿地上圓拾陳蹈故書證恬不為怪塗歸偉詞僞史五絃吳趙霞錦賢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