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關心。《周書·孝義傳序》:“斯固仁人君子所以興歎,哲後賢宰所宜屬心。” 明 方孝孺 《二賢婦傳》:“貲失千萬不足惜,此文乃吾日夜屬心者,若能存之,真吾婦也。”
猶言歸心。《後漢書·光武帝紀上》:“老吏或垂涕曰:‘不圖今日復見 漢 官威儀!’由是識者皆屬心焉。”《晉書·明帝紀》:“於是東朝濟濟,遠近屬心焉。”《新唐書·莊恪太子永傳》:“及太子立,天下屬心焉。”
“屬心”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釋義,具體解釋如下:
關注、關心(動詞短語)
源自古代文獻,如《周書》記載“哲後賢宰所宜屬心”,指上位者對百姓或重要事務的關切。明代方孝孺在《二賢婦傳》中也用“屬心”形容對珍貴文稿的重視:“此文乃吾日夜屬心者”。
例句:團隊領導需時刻屬心成員需求,方能凝聚共識。
歸心、歸屬(引申義)
如《後漢書》描述百姓對漢室複興的期盼:“識者皆屬心焉”,表達人心歸附的深層含義。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查閱《周書》《後漢書》等原文。
《屬心》是一個漢語詞語,常用于描述一個人對某個領域或事物的喜好、愛好、傾向或興趣等心理狀态。
《屬心》的部首是屍,總共有6個筆畫。
《屬心》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論語》中的一句話:“屬精神而生憂。” 意思是說當人們投入到某種事物中時,會因為對此事物的關心而産生擔憂。後來,這個詞就逐漸演變為描述對某種事物的傾向或興趣。
《屬心》的繁體字為「屬心」。
在古代漢字中,《屬心》的寫法可能存在變異,具體寫法因時代而異。
1. 他對音樂非常屬心,每天都會彈奏幾個小時的鋼琴。
2. 她對藝術畫廊情有獨鐘,這次展覽對她來說是個屬心的機會。
1. 屬意:指對某人或某事物抱有好感或喜好。
2. 屬于:指某人或某事物屬于某個類别、組織或範疇中。
3. 屬實:指某個事實是真實的、确實存在。
1. 偏愛:表示對某個事物或人有特别的喜好或傾向。
2. 喜好:表示對某個事物有欣賞或喜愛的傾向。
1. 反感:表示對某個事物或人抱有不喜好或厭惡的情感。
2. 厭惡:表示對某個事物或人有極端的不喜歡或讨厭的傾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