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關心。《周書·孝義傳序》:“斯固仁人君子所以興歎,哲後賢宰所宜屬心。” 明 方孝孺 《二賢婦傳》:“貲失千萬不足惜,此文乃吾日夜屬心者,若能存之,真吾婦也。”
猶言歸心。《後漢書·光武帝紀上》:“老吏或垂涕曰:‘不圖今日復見 漢 官威儀!’由是識者皆屬心焉。”《晉書·明帝紀》:“於是東朝濟濟,遠近屬心焉。”《新唐書·莊恪太子永傳》:“及太子立,天下屬心焉。”
“屬心”在漢語詞典中屬于較為生僻的詞彙,其核心含義需結合字義和文獻用例分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中“屬”字條下收錄“屬心”為複合詞,釋為“專注于心,将情感寄托于某事物”,例如《後漢書》中“屬心王室”即指忠誠集中于國家大業。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多被“傾注”“專注”等詞替代。
從構詞法角度分析,“屬”本義為“連接、歸屬”(《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與“心”組合後衍生出“将精神集中于特定對象”的抽象含義。清代段玉裁注《說文》時特别指出,此類複合詞常見于政論及抒情文本,如宋代朱熹書信中“屬心聖學”即表達對儒家經典的專注研習。
現代權威辭書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雖未單獨收錄該詞,但在“屬意”詞條中保留了相近的語義脈絡。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強調,此類古語詞的理解需結合具體語境,避免與現代常用詞混淆。
“屬心”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釋義,具體解釋如下:
關注、關心(動詞短語)
源自古代文獻,如《周書》記載“哲後賢宰所宜屬心”,指上位者對百姓或重要事務的關切。明代方孝孺在《二賢婦傳》中也用“屬心”形容對珍貴文稿的重視:“此文乃吾日夜屬心者”。
例句:團隊領導需時刻屬心成員需求,方能凝聚共識。
歸心、歸屬(引申義)
如《後漢書》描述百姓對漢室複興的期盼:“識者皆屬心焉”,表達人心歸附的深層含義。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查閱《周書》《後漢書》等原文。
嗷嗷待哺碧幕慚恻忏悔錄成吉思汗雠憤貸借啖嘗膽欲大而心欲小大四八對論封綿賦聲告訣瓜蘆歸總骨膠焊喉後藏講學賤日竭盡濟惠九裔記歇居軸處中開緘科道兩衙門練形連鴈醨酒零花廪蓄冥然拈酸潑醋肨襖傍戟扁舟興盡平夥迫着撲買慶卿清要傘簳三臘上好申屠屍皮試藝試映束炬棠華添換天誡田徑賽悌睦統論文襄曉日蟹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