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設甲乙雙方,互為答問,以辯明疑難。《晉書·禮志中》:“ 安豐 太守 程諒 先已有妻,後又娶,遂立二嫡。前妻亡,後妻子 勳 疑所服。中書令 張華 造甲乙之問曰:‘甲娶乙為妻,後又娶丙,匿不説有乙,居家如二嫡,無有貴賤之差。乙亡,丙之子當何服?’”
“甲乙問”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語,主要用于描述一種通過假設甲乙雙方進行問答以辨析疑難問題的讨論方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晉書》中,張華設問:“甲娶乙為妻,後又娶丙,乙亡後丙之子應如何服喪?”通過甲乙問答,最終得出“丙之子需為乙服喪一年”的結論。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文案例,可參考《晉書·禮志》原文或漢典等權威辭書。
《甲乙問》是一本古代文獻,是記載了齊國晏子對趙國甲乙兩位賢人提出的問題和他們的回答的對話篇章。這本文獻主要探讨了道德、政治、哲學等方面的問題,也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重要典籍之一。
甲乙問這個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其中,甲字的康熙部首為瓦,總共有5個筆畫。乙字的康熙部首為一,共有1個筆畫。
《甲乙問》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典籍,被認為是戰國時期晏子對話的一部分。在這個對話中,晏子以提問的方式向甲乙詢問各種哲學難題,甲乙也以深思熟慮的回答展示了他們卓越的智慧和學識。
在繁體中,甲乙問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甲乙問」。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一些差異。甲字在古代寫作「甲」,乙字在古代寫作「乙」,而問字則不變。
1. 《甲乙問》中的問題引發了許多深入的思考。
2. 研究《甲乙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古代哲學思想。
甲乙問不常用于組詞,因為主要是指這本古代文獻。但是,甲乙和問這兩個字可以和其他字組合來構成不同的詞語。
例如:甲申問答、乙丑問詢、提問、追問等。
甲乙問的近義詞主要是與晏子對話和哲學思考等相關的概念,比如《齊物論》、《荀子》、《墨子》等。
甲乙問的反義詞是沒有明确的專門對應詞。但可以選擇與智慧、知識相反的詞語作為反義詞,比如愚昧、無知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