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禁止,使不再發生;禁絕。《三國志·魏志·武帝紀》:“禁斷淫祀,姦宄逃竄,郡界肅然。”《北史·魏紀三·高祖孝文帝》:“又諸巫覡假稱神鬼,妄説吉兇,及委巷諸非墳典所載者,嚴加禁斷。”《南史·陳紀上·世祖文皇帝》:“詔非兵器及國容所須,金銀珠玉衣服雜玩,悉皆禁斷。”
(2).謂阻隔(交通)。《三國志·吳志·孫霸傳》:“頃之, 和 霸 不穆之聲聞於 權 耳, 權 禁斷往來,假以精學。”《宋書·百官志上》:“ 漢 制,公卿禦史中丞以下,遇尚書令、僕、丞、郎,皆辟車豫相回避,臺官過,乃得去。今尚書官上朝及下,禁斷行人,猶其制也。” 宋 歐陽修 《玉樓春》詞:“翠屏魂夢莫相尋,禁斷六街清夜月。”
“禁斷”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可結合以下維度理解:
字面含義
指“禁止、斷絕”,即通過強制手段使某種行為或事物不再發生。例如《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中“禁斷淫祀”,即指禁止不合禮制的祭祀活動。
日語借詞延伸
源自日語“きんだん”,原指“絕對斷絕或禁止的事物”,後常用于形容違背倫理道德的關系,如兄妹戀、師生戀、婚外戀等。
不倫之戀的象征
在文學、影視作品中,“禁斷”常代指被社會倫理排斥的禁忌情感,例如日本漫畫《禁斷 秘密花園》即以此為主題。
文化隱喻
可象征“禁果”(如《聖經》中的智慧果),代表充滿誘惑但被禁止追求的事物。
禁斷症狀(戒斷反應)
指長期依賴藥物、酒精等物質的人群突然停止使用後,身體出現的痛苦反應,如顫抖、焦慮等。
社會治理
如《南史·陳紀》記載“金銀珠玉衣服雜玩,悉皆禁斷”,指通過政令限制奢侈行為。
交通管制
《三國志·吳志·孫霸傳》提到“禁斷往來”,指阻隔特定區域的人員流動。
“禁斷”的核心含義圍繞“禁止”展開,但具體指向因語境差異較大:
需注意避免混淆不同語境下的用法。
禁斷是一個漢語詞語,表示不允許或被禁止的意思。
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車)和夭(亞)。
根據筆畫計算,禁斷共有8個筆畫。
禁斷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詩經·周南·關雎》中的句子“禁而不止”。
在繁體字中,禁斷的寫法是禁斷。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禁斷的寫法稍有不同。在《說文解字》中記載,禁寫作⻌反夭。
以下是禁斷這個詞的例句:
1. 這本書被列為禁斷書目,不能在學校借閱。
2. 在這個國家,批評政府是一種禁斷行為。
禁食、禁止、違禁
禁止、限制、不準、阻止
容許、許可、允許、放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