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宮觀使。 宋 真宗 時設宮觀使,掌在京宮觀,以宰執充任。後作為安置罷職大臣的職銜。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四:“故相入朝,以經筵或内祠奉朝請。”《續資治通鑒·宋理宗淳祐十年》:“朕眷倚甚切,而不能強其從也,姑畀内祠,以便咨訪。”
“内祠”是宋代官職體系中的特定稱謂,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曆史背景及文獻記載綜合解釋如下:
内祠指宋代設置的“宮觀使”一職,最初由宰相或執政大臣(宰執)擔任,負責管理京城内的宮觀事務。後逐漸演變為安置罷職大臣的榮譽性職銜,無實際權力,僅保留俸祿和待遇。
《續資治通鑒》記載宋理宗對大臣“姑畀内祠,以便咨訪”,說明内祠官員雖無實權,但仍可參與咨詢。
如需進一步了解“祠”的字源或宋代官職體系,可參考(權威字義解析)及(曆史用例)。
内祠(nèi cí)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内”和“祠”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為内(nèi)的内部偏旁部首和祠(cí)的示部偏旁部首。内祠共有11畫。
這個詞來源于漢語,内祠一般指位于某個地方内部的廟宇、祭祀場所或祠堂。它也可以指一個人内心深處供奉的祖先或神明的地方。
在繁體字中,内祠的寫法依然是「内祠」,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内字在古代寫法中是「內」,而祀字在古代寫法中是「祀」。
1. 我們一家人每年春節都會回老家去拜祖先,祭拜祖先的地方就是内祠。
2. 這座城市的内祠相當古老,已有三百多年的曆史。
組詞:内宅(nèi zhái)、祠堂(cí táng)、内心(nèi xīn)。
近義詞:廟宇、祠堂。
反義詞:外宮、外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