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若的意思、未若的詳細解釋
未若的解釋
不如,比不上。《後漢書·荀彧傳》:“ 彧 報曰:‘今穀食雖少,未若 楚 漢 在 滎陽 、 成臯 閒也。’” 三國 魏 曹丕 《典論·論文》:“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 胡兒 曰:‘撒鹽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迎風起。’” 唐 柳宗元 《非國語上·不藉》:“吾以奉天地宗廟,則存其禮誠善矣。然而存其禮之為勸乎農也,則未若時使而不奪其力。” 宋 蘇轼 《賀坤成節表》:“放億萬之羽毛,未若消兵以全赤子;飯無數之緇褐,豈如散廩以活饑民。”
詞語分解
- 未的解釋 未 è 不,不曾,沒有:未必。未曾(唍 )。未來。未嘗。未竟(沒有完成的)。未及(a.沒有來得及;b.沒有達到)。 地支的第八位,屬羊。 用于記時:未時(下午一點至三點)。 放在句末,表示疑問:“君除
- 若的解釋 若 ò 如果,假如:若果。倘若。假若。天若有情天亦老。 如,像:年相若。安之若素。旁若無人。置若罔聞。門庭若市。 你,汝:若輩。“更若役,複若賦,則何如?” 約計:若幹(乶 )。若許。 此,如此:“以
網絡擴展解釋
“未若”是古漢語中常見的比較性短語,其核心含義為“不如,比不上”,主要用于表達比較關系或委婉否定。以下從多個角度展開解釋:
一、基本釋義
- 字義拆分:
- 未:表示否定,相當于“沒有”“尚未”。
- 若:本義為“如同”“像”,引申為比較的對象。
- 整體含義:字面可理解為“不如……那樣”,後發展為固定短語,表示“比不上”或“不及”。
二、使用場景
- 比較優劣:
用于對比兩者,強調後者更優。例如《世說新語·詠雪》中,謝道韫以“未若柳絮因風起”反駁兄長的“撒鹽空中差可拟”,凸顯比喻的高下之分。
- 自謙表達:
文人常用此詞表示禮讓或自謙,如《三國志·袁術傳》中謀士勸谏時稱“未若有周之盛”。
- 客觀陳述:
描述客觀事實上的差距,如《後漢書·荀彧傳》中“未若楚漢在成臯之困”。
三、經典例句
- 文學名句:
- 曹丕《典論·論文》:“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未若文章之無窮。”
- 《世說新語》:“白雪紛紛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風起。”
- 曆史文獻:
四、同義與近義詞
- 同義詞:不如、不及、莫若
- 近義表達:相形見绌、略遜一籌
以上解析綜合了古籍、現代詞典及文學案例,如需查看完整例句或出處,可參考《世說新語》《三國志》等文獻,或訪問漢典等權威詞典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未若: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
《未若》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還不如”。它由“未”字和“若”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未:部首為木,筆畫數為5。
- 若:部首為艹,筆畫數為8。
來源和繁體
《未若》最早出自《詩經·小雅·鹿鳴之什·麟之趾》。繁體字為「未若」。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未若》可以寫作「未如」。
例句
他的表演不夠出色,未若我之精彩。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未曾、未必、未免。
近義詞:不如、不及。
反義詞:勝過、強于。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