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間療法。以針刺有關穴位,可治中暑。 清 俞樾 《茶香室四鈔·挑草子》:“ 宋 範成大 《桂海虞衡志》雲:‘草子,即寒熱時疫。南中吏卒小民不問病源,但頭痛體不佳,謂之草子,不服藥,使人以小錐刺唇及舌尖出血,謂之挑草子……’按世間有挑痧之法,當即此類。”
“挑痧”是一種傳統中醫療法,主要用于緩解中暑、痧症等病症。以下是詳細解釋:
挑痧(拼音:tiāo shā)是通過針刺特定穴位或體表部位,擠出瘀血以治療疾病的方法。其核心作用是疏通經絡、排出體内“痧毒”。
主要用于治療:
清代俞樾《茶香室四鈔》記載,類似療法在宋代已存在,當時稱為“挑草子”,通過刺唇舌放血治療時疫()。
常與放痧(刺絡療法)配合使用,後者通過針刺靜脈或穴位放血,增強排毒效果()。
需由專業人員操作,嚴格消毒避免感染,體虛、凝血功能障礙者慎用。現代臨床多作為輔助療法,急重症仍需優先就醫。
(綜合來源:)
挑痧是一個漢語詞語,可以指挑選皮膚上的疙瘩、痘瘡等小腫塊并使其消失。在傳統醫學中,挑痧被認為可以活血化瘀、促進氣血循環,從而起到治療或緩解某些疾病的作用。
挑痧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手和疒。其中手是指"手部",疒是指"病疾"。根據部首的不同組合,可以推測挑痧這個詞的含義。
根據筆畫來說,挑痧總共有9畫。
挑痧是一個古老的漢字詞語,其來源可追溯到古代漢字。在現代漢字中,挑痧是用簡化字"挑痧"來表示的,而在繁體字中,挑痧的寫法為"挑痧"。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資料,挑痧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為"挑㟁"。這種寫法包含了挑和痧兩個字形,具有濃厚的曆史文化氛圍。
1. 她去找醫生挑痧,希望能夠改善血液循環。
2. 擅長挑痧的老中醫能準确判斷疾病所在。
組詞:挑刺、挑毛病、挑揀、挑選。
近義詞:拔痧、刮痧。
反義詞:按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