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逆的意思、丑逆的詳細解釋
丑逆的解釋
(1).丑惡悖逆。《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吾數呵責,遂更忿恚,造作丑逆不道之言以誣謗吾。”
(2).指叛逆的人。 南朝 宋 何法盛 《晉中興書·濟陽江錄》:“我 殷侯 吏,見遇以國士,不能共殄丑逆,緻此奔敗,何面目就 桓 求生乎?” 南朝 陳 徐陵 《為陳武帝作相時與嶺南酋豪書》:“自王宮再淪于丑逆,虜馬四飲于 江 沱,社稷阽危,鑾輿幽辱。”《隋書·恭帝紀》:“若釋重負,感泰兼懷,假手真人,俾除丑逆。”
詞語分解
- 丑的解釋 丑 (④⑤醜) ǒ 地支的第二位,屬牛。 用于計時:丑時(淩晨一點至三點)。 傳統戲劇角色名:丑角。丑旦。 相貌難看:丑陋。 可厭惡的,可恥的,不光榮的:丑化。丑惡。丑聞。丑态百出。跳梁小丑。 丑惡丑
- 逆的解釋 逆 ì 方向相反,與“順”相對:逆流。逆行。逆風。逆轉(僴 )(局勢惡化)。莫逆之交。 抵觸,不順從:忤逆。忠言逆耳。 背叛,背叛者或背叛者的:叛逆。逆産。 迎接:逆旅(旅店)。 預先:逆料(預料)。
網絡擴展解釋
“丑逆”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以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一、詞義解釋
-
丑惡悖逆
指行為或言辭丑陋且違背常理、倫理。如《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中記載,曹髦用此詞指責他人編造“丑逆不道之言”誣陷自己。
-
指叛逆的人
用于代指反叛者或敵對勢力。例如南朝文獻《晉中興書》提到“不能共殄丑逆”,即表達未能剿滅叛軍的遺憾。
二、出處與例句
三、補充說明
該詞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古籍或曆史研究。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三國志》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丑逆》這個詞的意思是指外貌丑陋或者反常,比喻與常規相悖的形象或人物。
拆分部首和筆畫:《丑逆》這個詞的部首是"⺢"(丿),它的總筆畫數為6。
來源:《丑逆》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左傳》中的一句話:“一人丑逆,百人莫之敢畏。”作者借用了人們對丑陋和反常的普遍厭惡和不願接觸來形容這樣的形象或人物。
繁體:《丑逆》的繁體字為《醜逆》。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字形與現代有一些區别。《丑逆》在古代寫法中,丑字的右邊多加了一個冬字旁,逆字的右邊則多加了一個卧下的士字旁。
例句:他的外貌很丑逆,但是他的内心卻非常善良。
組詞:丑态、丑陋、逆反、逆境
近義詞:丑陋、反常、怪異
反義詞:美麗、正常、普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