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俗農曆正月初一進椒酒于家長;又 晉 劉臻 妻 陳氏 曾于其日獻《椒花頌》,故後以“椒花筵”稱農曆正月初一合家聚餐的筵席。 清 黃景仁 《春風怨》詩:“《雲翹》舞徹椒花筵,東風昨夜來無邊。吹成大地可憐色,都道看春宜少年。”參見“ 椒酒 ”、“ 椒花頌 ”。
關于“椒花筵”的詞義解釋如下:
“椒花筵”原指農曆正月初一家庭聚餐的宴席,源于古代習俗。後也可引申形容盛大的宴會。
起源與典故
該詞由“椒花”和“筵”組成,結合了兩種傳統元素:
文化内涵
這一宴席象征團圓、尊老和新年吉慶,後逐漸代指家庭或節慶中的隆重聚會,如清代黃景仁詩句“《雲翹》舞徹椒花筵”便描繪了節慶場景。
現代延伸
當代用法中,可泛指熱鬧的宴席,但需結合語境區分具體指代(如傳統節日或普通宴會)。
詞義解析綜合自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釋義,典故部分參考了《椒花頌》及晉代文獻記載。
《椒花筵》是一個成語,由椒、花、筵三個字組成。它的意思是用椒鹽和鮮花來擺設宴席。這個成語主要用來形容宴會或聚會的場合非常盛大、華麗。
《椒花筵》的部首是木(或者田)和艹,部首分别放在“椒”和“花”字的左邊。它的總筆畫數為19畫,其中“椒”字有10畫,“花”字有12畫,“筵”字有14畫。
據史書記載,中國古代皇帝的宴會常常會用到椒鹽和鮮花來增添氣氛。因此,後來椒鹽和鮮花擺設成宴席的意象就被取出,形成了《椒花筵》這個成語。
《椒花筵》的繁體字為「椒花筵」。
在古時候,《椒花筵》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其中,“筵”字的上部用了“⺅”,下部用了“最”。這個寫法與現在的“筵”字有所不同,但意義相同。
1. 走進宴會現場,隻見桌上擺滿了美食佳肴,真是一場真正的《椒花筵》。
2. 婚禮上,新郎新娘的宴席上擺滿了鮮花和美食,場面非常盛大,像是一座《椒花筵》。
組詞:椒鹽、花簇、筵席。
近義詞:盛宴、豪華、盛大。
反義詞:素宴、簡樸、樸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