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評判品德的高下。《荀子·君道》:“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韓詩外傳》卷三:“王者之論德也,不尊無功,不官無德,不誅無罪。”
(2).論贊天子的功德。 南朝 宋 顔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輶車朱軒,懷荒振遠之使,論德于外。”
論德在漢語中主要有兩層核心釋義:
一、基本概念 "論德"指通過考察言行對道德品行進行評述,語出《漢語大詞典》。該詞由"論"(分析評定)與"德"(道德準則)複合構成,強調對個體品德體系的系統性判斷,如《禮記·中庸》所述"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的延伸闡釋。
二、引申内涵 在古代典籍中,該詞常與"使能"并稱,形成"論德使能"的固定搭配,指選拔人才時需道德與才能并重,此用法見于《古代漢語辭典》。如《荀子·君道》記載:"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體現古代人才選拔的雙重标準體系。
現代語境中,《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收錄該詞特指學術領域對道德理論的探讨,常見于倫理學論文标題,如"儒家論德思想的現代轉型研究"等專業表述。
“論德”一詞在中文語境中有兩層核心含義,以下結合文獻和哲學背景進行詳細解釋:
評判品德高下
指通過衡量人的道德品質來決定其地位或任用,強調以德行為核心的評判标準。例如《荀子·君道》提出“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主張根據德行高低和才能大小來分配官職,體現儒家“德才兼備”的用人觀。
贊頌帝王功德
特指對君主功德的頌揚,具有政治文化色彩。如南朝顔延之的《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中提到“論德于外”,反映了古代通過文學形式彰顯統治者德政的傳統。
儒家視角
與儒家“德治”思想一脈相承,主張以道德教化治國,如《韓詩外傳》強調“不尊無功,不官無德”,将德行作為社會等級劃分的依據。
道家關聯
道家認為“德”是萬物自然屬性的體現(如提到“德”為“所得之自然”),雖未直接涉及“論德”一詞,但為理解“德”的本質提供了哲學基礎。
“德”字本義為“直心而行”,甲骨文中象征“目視前方道路”,後演變為道德準則。因此“論德”可追溯至早期社會對行為規範與内心修養的雙重關注。
操暢蟬攫超聲速寸木岑樓倒盭登木求魚頂花皮頂首谛念堤坡煩憺反德飜飜放樣蜚觀飛毬肥潤紅丸黃葛樹荒居胡嘲集餐解翳可感科計唠叨連和連流聯絡靈湖龍颔漏稅虜掠輪椅躶袒偭規越矩平處蕲笛乞鄉郡啟邑曲辯桑間之詠燒地眠,炙地卧生榮死衰生拽活拖沈穆失流疎剌說發踏張蹄膀頭食萬靈挽詩未一隈倚文勝五步成詩無訾幰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