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評判品德的高下。《荀子·君道》:“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韓詩外傳》卷三:“王者之論德也,不尊無功,不官無德,不誅無罪。”
(2).論贊天子的功德。 南朝 宋 顔延之 《三月三日曲水詩序》:“輶車朱軒,懷荒振遠之使,論德于外。”
“論德”一詞在中文語境中有兩層核心含義,以下結合文獻和哲學背景進行詳細解釋:
評判品德高下
指通過衡量人的道德品質來決定其地位或任用,強調以德行為核心的評判标準。例如《荀子·君道》提出“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主張根據德行高低和才能大小來分配官職,體現儒家“德才兼備”的用人觀。
贊頌帝王功德
特指對君主功德的頌揚,具有政治文化色彩。如南朝顔延之的《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中提到“論德于外”,反映了古代通過文學形式彰顯統治者德政的傳統。
儒家視角
與儒家“德治”思想一脈相承,主張以道德教化治國,如《韓詩外傳》強調“不尊無功,不官無德”,将德行作為社會等級劃分的依據。
道家關聯
道家認為“德”是萬物自然屬性的體現(如提到“德”為“所得之自然”),雖未直接涉及“論德”一詞,但為理解“德”的本質提供了哲學基礎。
“德”字本義為“直心而行”,甲骨文中象征“目視前方道路”,後演變為道德準則。因此“論德”可追溯至早期社會對行為規範與内心修養的雙重關注。
《論德》是一個漢字詞語,它包含兩個字,即“論”和“德”。下面分别介紹這兩個字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論”是一個動詞,意思是通過思考、讨論和辯論來總結事物的道理和道德規範。它的部首是言字旁,拆分為“言”和“侖”,總計有6個筆畫。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侖”,繁體中為“論”,例句:通過論壇的讨論,我們能夠深入了解這個話題。
“德”是一個名詞,意思是道德、品德或美德。它的部首是彳字旁,拆分為“彳”和“乂”,總計有9個筆畫。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德”,繁體中也是“德”,例句:這個人行事風格很有道德,深受大家尊敬。
“論德”作為一個詞語,起源于古代儒家思想,強調通過論述和研究道德規範來提升個人修養和社會文明。這個概念在中國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漢字有簡體和繁體兩種寫法,繁體字是傳統的寫法形式。《論德》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論德」。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論德》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為「論德」,這種寫法在繁體字中得到保留。
通過論德的研究,我們可以進一步理解道德的内涵和重要性。
"論德"沒有常見的組詞,因為它本身是一個短語,不常與其他詞組合在一起使用。
在表達道德和道義方面,與"論德"近義的詞語有:論道、道德讨論、道德研究、德論等。
與"論德"意思相反的詞語沒有明确的對應,因為道德的反義詞往往是指無道德或惡德的概念,而不是對道德進行否定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