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fuddled;be dazed and confused] 昏庸無道;糊塗妄為
(1).昏庸無道;糊塗妄為。《左傳·宣公三年》:“ 商紂 暴虐,鼎遷於 周 。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姦回昏亂,雖大,輕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檄移》:“及 春秋 征伐,自諸侯出,懼敵弗服,故兵出須名,振此威風,暴彼昏亂。”《東周列國志》第十八回:“衰弱者扶之,強橫者抑之,昏亂不共命者率諸侯讨之。” 清 管同 《楚昭王論》:“考 昭王 失國,始於 囊瓦 之不仁,成於強 吳 之侵偪,非素失德昏亂,以底滅亡。”
(2).指政治黑暗,社6*會6*混亂。《老子》:“國家昏亂,有忠臣。” 晉 袁宏 《後漢紀·靈帝紀下》:“國家昏亂,賢人斥逐。” 宋 蘇轼 《表忠觀碑》:“五朝昏亂,罔堪託國。”
(3).指昏亂之國。《左傳·闵公元年》:“間攜貳,覆昏亂,霸王之器也。”
(4).頭腦迷糊,神志不清。《東觀漢記·下邳王衍傳》:“ 下邳王 被病沉滞之疾,昏亂不明,家用不寧。”《西遊補》第十回:“這裡是六十四卦宮,你一時昏亂,剛剛走入困之困葛藟宮中,所以被他捆住。” 老舍 《蛤藻集·新時代的舊悲劇十二》:“她死了丈夫,心志昏亂,常要自6*殺,胡鬧!”
(5).悖亂。《淮南子·主術訓》:“ 頃襄王 好色,不使風議,而民多昏亂,其積至 昭奇 之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昏亂漢語 快速查詢。
“昏亂”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主要維度解釋:
個人狀态:形容頭腦迷糊、神志不清。
社會狀态:指政治黑暗或社會秩序混亂(多用于書面語境)。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選擇詞義,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文獻。
昏亂是指頭腦不清楚,思維混亂,喪失清醒理智的狀态。在這種狀态下,人們常常無法做出正确的判斷,行為異常,甚至失去對周圍環境的感知。
昏亂的拆分部首是日和月,根據康熙字典,它的筆畫數為9畫。
昏亂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爾雅》一書中,它的繁體字是昏亂。其中,“昏”是形容詞,意為黑暗、模糊不清,而“亂”則表示無序、混亂。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寫昏亂的字形是“昏亂”,其中“昏”的右側為“雲”,表示模糊、看不清楚,“亂”的上方是“寸”,由此形成了古代的寫法。
1. 她失去了記憶,整個人處于昏亂狀态。
2. 春宵一刻值千金,切勿因酒後昏亂而做出決定。
昏亂的相關詞彙有:昏迷、迷失、困惑、混淆。
昏亂的近義詞包括:迷糊、暈眩、神魂颠倒、蒙蔽。
昏亂的反義詞為:清醒、聰明、明晰、清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