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識不知的意思、不識不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識不知的解釋

(1).謂不識古今。形容古代民風淳樸。《詩·大雅·皇矣》:“帝謂 文王 ,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鄭玄 箋:“其為人不識古,不知今,順天之法。”《列子·仲尼》:“ 堯 乃微服遊於康衢,聞兒童謡曰:‘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2).猶不知不覺。 靜嘨齋主人 《<西遊補>答問》:“情之魔人,無形無聲,不識不知,或從悲慘而入;或從逸樂而入;或一念疑搖而入;或從所見聞而入。” 魯迅 《華蓋集續編·馬上支日記》:“然而通讀全篇,較之攻擊 日本 人,倒是不識不知地将 支6*那 留學生的不品行,特地費了力招供出來的地方更多。”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不識不知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不識不知”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拼音與詞義 拼音:bù shí bù zhī
釋義:原指對古今知識無所知,後多用于形容民風淳樸或人天真無邪的狀态。

二、出處與演變

  1. 經典出處
    最早見于《列子·仲尼》:堯微服遊于康衢,聞童謠“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意為百姓順應自然法則,無需刻意求知。
    《詩經·大雅·皇矣》中也有類似表述,鄭玄注:“不識古,不知今,順天之法”。

  2. 詞義延伸
    現代語境中,可形容孩童天真懵懂或人憨厚單純(例:“孩子不識不知,充滿好奇”)。

三、用法與示例

四、近義詞
“天真無邪”。

此成語從描述上古民風到現代個體狀态的語義擴展,反映了語言文化的傳承與演變。更多用例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識不知這個詞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沒有學識就沒有見識和知識。它的拆分部首是不和知,總共有7個筆畫。不識不知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國,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不識不知會被寫成「不識不知」,使用繁體字的寫法。 不識不知可以用在句子中來表示一個人缺乏學識或知識,例如:他從小家庭環境不好,不識不知。 組詞方面,可以用不識不知來組成其他詞語,比如不識天高地厚、不識好歹等等。 近義詞方面,可以用無知來替代不識不知,意思相似。 反義詞方面,與不識不知相反的詞語是識大體,意思是理解事物的整體情況。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